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法家核心思想是什么60句

2023-08-07 12:21:2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还是势

1、法家思想的法是什么

(1)、“法家”学说是一种纯粹功利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加以证论思辩,强调刑名之术,以效忠君王之权为归依。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仁”即“人”。

(3)、既然人人都以利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那么,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得利用好人的“好利”的本性,并顺势利导,采用赏罚。 

(4)、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在社会治理和国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在当代中国,可以将韩非的以“法术势”思想为内容的中国法家管理哲学视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加以研究和扬弃,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优秀管理哲学方法和规律,为实现管理哲学的本土化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哲学范式提供文化滋养和智力支持。

(5)、两个阵营“礼法之争”的加剧,使得“法”逐渐从“礼”中剥离开来,法家思想学派自此诞生。

(6)、第法家的术分为阳术和阴术,阳术就是君主应用法律、制度考核下属,阴术就是君主使用权术驾驭下属。

(7)、王威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法家研究会副会长)

(8)、形象说明了“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

(9)、郝铁川、竺常贇:试论习近平同志关于人大理论和工作的新阐述

(10)、商鞅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从小拜尸佼为师,喜欢刑名(刑罚、法规)之学。后来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当过小官,一生中的主要事业是在秦国变法。

(11)、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12)、韩非子也主张明法令、设刑赏、奖耕战以富国强兵,另外他主张兼用法与术,讲究“法、术、势”的结合。

(13)、韩非子出身于韩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贵族家庭,少年时曾和秦国巨相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在韩国时,他曾多次向韩王提出变法革新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于是便发愤著书立说。

(14)、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儒、释、道三家思想。因个人水平所限,自己不做发挥,只是以民国时期学者李时的总结,与大家分享一下。当然,他的解释,也是从历史文化经典中摘录的。

(15)、所以,“势”论虽然是首创者是慎到,却是由韩非继承发展。韩非认为在法、术之前,若失去了“势”,有可能“主失势而臣得国”。因此他在《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中强调“权势不可以借人”,因为统治者的权势好比“人主之渊”,人主如果失去了这个凭借,很可能就会落于臣下且“不可复收也”,这也正是诠释了老子“鱼不可脱于深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之智慧。

(16)、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是法家代表人物,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也难免被人情羁绊。

(17)、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18)、在我看来,真正的百家争鸣,一要有法律边界,二要平等自由。这只能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了。

(19)、宋洪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法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马世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法家研究会副会长)

2、法家核心思想是什么

(1)、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2)、儒家式“无为而治”的境界正是孔子心目中的舜帝圣王形象,正好代表了孔子说过三句评价舜帝的话。第一句话,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说的是权力的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这里所表达的乃是“天下为公”的主权观。

(3)、黄裕宜(原台北医科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助教授,法家研究会常务理事)

(4)、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这三个思想流派核心以及治国理念并不相同,但是它们追求的目的则是相同的。

(5)、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之间已就利益关系产生了冲突和矛盾,为了争取、扩大自己的势力和权益,代表前者利益的法家思想人物,就提出了“法治治国”的主张;代表后者利益的人物,依旧主张“礼治治国”。

(6)、原载《法制日报》2020年9月16日蒋安杰主编《法学院》版

(7)、规定每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到了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各立门户,不能过依赖父母的生活,否则要出双倍的赋税。

(8)、所以强调人们应该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

(9)、“势”的观点由慎到提出,而韩非将其发扬光大。在《韩非子》中韩非引慎到的话用以阐释何为“势”: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则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缶贤者也。

(10)、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法家研究会会长)

(11)、其中有一家犯法,如果别家不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腰斩;告发的人,如同杀敌一人一样受奖,赐爵位一级;藏匿坏人的,如同投降敌人而受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受罚。

(12)、所以道家思想核心目的是为了追寻一般事物的普遍规律。强调人作为万事万物的一员,应当适应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讲究顺势而动,无为而治。

(13)、主持人:乔松林(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法家研究会副秘书长)

(14)、其后,有“天下大水”便有“鲧禹决渎”,有“桀、纣暴乱”便有“汤、武征伐”。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是会有“圣人”出现,化险为夷,人类社会的历史就被韩非认定成了一部“有圣人作”的历史。所以要治理当今乱世,像儒家学者提倡的那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民”,“皆守株之类也”。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新圣”身上。这就为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15)、在韩非看来,臣子的本质都是怀奸存私的,君主一旦将权势落入这群奸臣之手,或者一旦本该专属君王的话语权被夺走,就会有亡国之危。上面这则故事就生动说明了魏臣陈需“两面三刀”,玩弄两国君主,以“人才”身份入魏国获取信任,又借助楚国势力在魏国大行其道,进而继续窃取魏国国君之权势。

(16)、即追求建立一个完善、和谐、稳定的政治体系。

(17)、假如柏拉图遇到商鞅——从《理想国》看《商君书》思想体系

(18)、儒家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19)、法家得到了秦朝统治者的认可,而秦朝也变得很强大。

(20)、韩非更明确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好利恶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例如,在雇工与主人之间:“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即使是“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君臣之间也不例外。

3、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第吸收法家的法治理念时可以同时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制度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化管理体系。

(2)、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3)、统一全国的计价标准、尺寸、斤两,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联系。

(4)、《汉书·艺文志》论法家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法家学派传播的核心政治观念是法治。“法”的标准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改变由宗法制度构建的“亲亲尊尊”社会模式,而倡导“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的超越血亲地缘关系的新型社会模式,这是黄老“刑名法术之学”的延续。强调“法”的作用,强化君主集权,看重国本实力,发展物质生产,这在当时都是前卫思想。可是由于法家只强调实际功用,希冀用强权手腕让人绝对臣服于君王一统,放弃礼乐教化,韩非所发展的法家更是步入了极端功利主义。这就使得法家在历史舞台上显得异常吊诡: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得益于法家强君悍主的集权思维,但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在短短十四年后覆灭,不得不说也败于法家的集权专制思维局限和其对于人民的“刻薄少恩”。

(5)、郝铁川: “新讼师”的出现|中国乡村法治现代化调研报告之二

(6)、法家的问题出在无法解决君权大、还是法权大。术、势成为君主凌驾于法治的利剑,君主违法,别人奈何不得。法家连“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也沒做到,秦孝公时,太子犯罪,商鞅只敢处罚太子的老师。呜呼,今日之权大与法大的纠结,两千多年前就是中国的一道历史难题呀!

(7)、商鞅,姓公孙氏、名鞅,因有功被秦封于商地(今陕西省商县东南一带),故而又叫商鞅。他是卫国人,出生年月不明,死于公元前388年。

(8)、在先秦的思想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是,三晋法家的商鞅、韩非等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恶害”的,人人“皆挟自为心”,“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求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民出于战,则民致死。”每个人都以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

(9)、韩非讲的上述两个故事确实具有一定历史依据,并且韩非是从法家角度尤其是以君王利害为出发点进行阐释的,而其中关键在于君王的“势”不能被窃取,这点集中反映了法家尊君集权的思想,并无新意不做深究;主要在于第二点,韩非看到了民心的重要,历来许多研究者认为法家尤其是韩非是非常鄙视人民的。其实不然,韩非十分看重民心向背,从这两个故事都可以看出,“势”来自民心即下层舆论,奸臣贼子常常从收买民众、恩惠百姓开始窃取国家权势,一旦获得民心就能广泛得到支持形成一种无形的支持势力,这种无形之“势”则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转换为具体政治话语权的势能,最终铸成更加有力的“权势”。所以田成子,挖空心思花费数十年工夫终窃得齐国,也正是《庄子》书中提到的“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之流。

(10)、法指的是法律,要依法办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11)、第以君权至上为原则无法做到统筹考虑君主、大臣、民众各方利益,不能真正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 

(12)、韩非子“法家”坚决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反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求统治者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应变措施。他认为在具体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明确法令,不能政令不一;要刑赏分明、严刑峻法,才能解决立违法犯罪问题;并且一定要“法、术、势”相结合,才能有法令依据、有驭臣治民的权术手段、有威严的权势作为保障,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更好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

(13)、学思行|数据、隐私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宪法创新

(14)、上文中我们提到,法家所谓的法治是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进行,服务于富国强兵的时代主题。“战国是‘海内争于战功’、国与国之间竞争空前剧烈的时代。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竭尽全力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高度集中一切战争资源,使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样富国强兵的功利追求便与君主专制契合无间地紧密结合起来”。为了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必须使一切资源都统一到君主手中。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君主就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力。“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在诸侯征战,以力者强,这样的背景下,推行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理论,是必然的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君主专制呢?法家对此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即,“法”“势”“术”相结合,从而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

(15)、2020年11月29日18:30-22:00

(16)、商原李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家研究会副会长)

(17)、“势”作为一种话语权,流布于“法”“术”之间,这种话语权来自舆论倾向和民心归属。《韩非子》中讲述的许多寓言故事,它们就是关于君王的话语权是如何被臣子的私心奸计所解构、稀释的。比如在《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外储说上下》等常常被研究者纳为韩非善譬的寓言总汇,但这些篇目也可以视作法家学说关于政治权势的形象化说明,如《内储说下六微》中有则寓言:陈需,魏王之臣也,善于荆王,而令荆攻魏。荆攻魏,陈需因请为魏王行解之,因以荆势相魏。

(18)、要实现新的制度,就必须要依靠:法术势,这法家的三大法宝。

(19)、严刑重罚是法家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法家的概括,“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那样,法家非常强调“势”。韩非把“势”比作老虎的爪牙,“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老虎如果没有“势”还不如一条狗。“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见势的重要性。商鞅同样认为君主的“势”具有重要的作用。“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托其势者,虽远必至……故目之所见,托日之势也。得势之至,不参官而洁,陈数而物当。……故先王贵势”。“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君主有了“势”就能“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