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汗亭知乎125句

2023-07-26 12:13:44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1、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百度文库

(1)、解析:先生这段话就是在直指本体了,本体这个词我比较喜欢,《传习录》里面讲到:“未发之中即良知也。”又讲到:“天理即是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道即是良知。”未发之中即为念头未起之时,也就是离念的灵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状态。认识本体太关键了,本体是无念而清醒状态,本体是纯粹的觉知,本体就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的真我。念头不是你,身体不是你,念头是工具,身体是载体。《雪狮的蓝绿色鬃毛》里第三十个故事“诺西的实相启蒙”,这个故事我特别喜欢,简要地分享给大家:诺西隆多是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他在野外修行时,与上师学习“大圆满”的理论和修法达二十五年之久。有一次,华智仁波切与几个弟子住在一个野外隐蔽叫做那冲的地方。他习惯每天黄昏时,仰卧着,向上凝视,修大圆满的“凝视天空瑜伽”。那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禅修法门,是要让一个人的心与无尽的虚空合一。有一天,华智又在做这样的禅修时,唤来了就在附近的诺西隆多,华智问他是否还未了悟自心本性,弟子据实回答:“还未。”然后华智说:“不用担心,事实上,没有什么你不懂的。先别管它!”上师咯咯地笑着,然后两人继续修禅。诺西隆多曾重复做过一个梦:梦中,华智仁波切为他解开了一团巨大如山的黑线,在线团中心现出一尊金质的金刚萨埵佛像。有一晚,华智又把隆多叫来了,要他躺在身边。“现在我们要揭开一切了,”他保证道:保持清醒!”他们一起向上凝视,望入浩瀚无边、空无一物的虚空。远处有佐钦寺的狗在叫。华智对诺西隆多说:“亲爱的朋友,你听到狗的叫声吗?”“有!”隆多回答他。“那就对了!”上师大叫道。他又问:“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隆多肯定地回答了。华智叫道:“就是这样!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觉醒的明觉、佛性。不要看别的地方!”就在那时,黄昏当中,隆多超越对立的智慧之眼打开了,隆多喜极而泣!这个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是在浩瀚星空下的开示,星空唯美而震撼,望向星空时头脑里往往是无念的,只是纯粹地看,没有任何念头,这其实就是纯粹的觉知,听也是如此,只是纯粹地听到狗叫,头脑里没有任何念头。大道至简,简单到不可思议,简单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只有彻底纯真的心灵才能了解和接受真相。认识本体、觉性后,还需要断念保护,光认识本体还不行,因为念头还会入侵,必须做好断念实战。妄念会遮蔽本体,凡夫都是认妄念为自己,跟着妄念跑,而我们要学会做念头的主人,安住于纯粹的觉知。《修炼当下的力量》中说:“只有当头脑静止下来时,你才能认识本体。”还说道:“所谓自由、救赎和开悟,就是知道你自己是思考者之下的本体、心智噪音下的定静,以及痛苦之下的爱和喜悦。”“本体才是真正力量的唯一源头。”埃克哈特·托利用的是“essence”,译者翻译过来就是“本体”这个词。

(2)、从为人处世的良知论,到知行合一。从心无外物,到内心强大的至高境界,这是最完美的哲学体系。通过致良知,把自己限制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不让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自私自利。

(3)、“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4)、在我看来王阳明心学就是特别实用主义或者说行动主义的。王老师翻来覆去强调的就是,你要先立志,有成圣人的大志向,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改掉内心知道不对的。

(5)、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6)、很多人以为“心学”与理学是针锋相对的,其实不然。例如阳明说:“心即理。”他并不否认理的存在。他也不反对格物穷理,他说:“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学”的产生是为了理学的振衰起弊。那么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呢?《传习录》二云:“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可见,阳明认为,理是存在的,但必须由“心”里去求,也就是说,心先于理,按阳明的意思,心不仅先于理,心还先于万物。我们可以拿阳明论君臣伦理的话看出二者的区别。《传习录》云:“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就是说,有心才有理。而按照朱熹的话来说,则是“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7)、让良知进行指引。王阳明认为,杀恶人就是在救人。他对付坏人的时候经常欺骗,声东击西是惯用的招数。

(8)、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9)、给别人提意见也要这样,先肯定对方,然后再否定对方。你上来直接否定对方,对方就会羞愧难当,会跟你死扛到底。

(10)、古今能称得上内圣外王的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内心追求圣人,外面建立功业。即使是孔子,他的功业也是乏善可陈。

(11)、阳明高举“心学”大旗,其重视个体价值的特点与晚明知识界精英们要求张扬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开端。比如泰州学派的王艮、王学左派的李贽都与阳明之学一脉相承。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是一位把“心学”平民化的思想家。据说他曾经后车载以老母,身着战国时代的宽袍高帽在北京城里招摇过市,实是“心学”要求张扬个性的激烈表现。李贽则从心学重视主体的基点出发,提出“夫心者,人之私也”(李贽《焚书》)的大胆言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色彩。

(12)、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13)、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4)、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15)、解析:“美大圣神”这四个字我很喜欢,《传习录》里还有四个字我也很喜欢,那就是“纯然洁白”,每个人一开始都是纯白的灵魂,是后来才慢慢染污的。先生云:“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去人欲,因为人欲会遮蔽天理,沉迷人欲会趋于禽兽之列。圣贤并不反对人伦,夫妻属于人伦,正淫要节制,邪淫必须要戒除。去人欲,并不是不结婚生子、不传宗接代,而是去除自己的邪念!去人欲可以用思无邪来解释,关键还是心地要恢复干净。《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很多戒友在戒色前,每天都有很多邪念,他们的头脑简直就是邪念的根据地,各种回忆,各种幻想,看到女性就意淫,在戒色后学会修心了,不断对治自己的邪念,这样就是“日损”,每天都在减少邪念,最后就会发现心地恢复干净了,那种感觉太美好、太快乐,是真正的大爽!先生云:“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去除邪念才能正气爆棚!战胜心魔是最伟大的壮举!攀登上珠峰也不及战胜自己的心魔,登上月球也不及战胜自己的心魔!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也不及战胜自己的心魔!一位戒友说:“脑子特清醒,心理特别祥和,甚至感到幸福的感觉。真的,好像恢复纯净了,脑子一下就充实了的感觉,又好像回到过去的快乐回忆中,反正这种感觉就是特别爽啊!我感觉不到痛苦了。”他的心灵恢复纯净了,那种感觉真的特别爽!手淫的快感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手淫就像沉溺在粪坑里以吃屎为乐,而心灵恢复纯净后,就像自由翱翔在天际,那种纯粹美好的感觉给人强烈的喜悦。戒色宛如奇迹,当你进入美大圣神的心灵状态时,你自然会感受到真乐,你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感觉。

(16)、当我们给老板打工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怕自己能力不达标被开除。

(17)、参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这些想法都不行。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知行合都要“事上练”,都是修行。

(18)、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19)、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20)、(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2、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汗亭知乎

(1)、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2)、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难。反正我就一直做不到。比如明知道睡懒觉作息不规律不好,可是改不掉;比如明知道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定会有个更好的身材,可是做不到;比如没事看看苍老师很不好,可有时候还忍不住……

(3)、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4)、如果总有人找你麻烦,肯定是你哪里得罪他了。

(5)、致良知:率性而为就像是夫子的“一以贯之”,就如同>里求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止于至善,至就是极致。但是这个极的标准是善,>里既然“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止于至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君子,就是“自新之民”的“亲民”。>里的庸,从庚,庚者更也。如果解为“顺应变更以为用”,就是道家的“取借天地之势,顺势而教,无为而治”!如果解为“顺应发展,变更自新作为功用”,那么庸就是自新,那么中庸就是以“中正和合之法自新”。王阳明把“行善去恶”作为格物,但是物没有善恶,只有行为产生功用才有价值,视价值的正反才有善恶!那么这里的物,就是心中之物,是会对己道产生影响的物。我要由此及彼去行动,会经过它,我势必要消除它对于我行道的阻碍,我势必要激励它对于我行道的帮助。但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所幸我不是有认知功能障碍,于是格物就是“人在事中磨,且好事多磨”,当我事情做到了“至善至美”,我也就了解了这件事的始末。做事就是格物,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就是“致良知”。

(6)、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他一面给攻城部队下死命令,要求不成功便成仁。

(8)、人人皆圣贤,人人皆平等。自尊源于自信,自信源于实力。王阳明评定判断,功劳被别人抢去也不在乎,因为他的能力已经无需朝廷的肯定。

(9)、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0)、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的经典嘴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王阳明的心学也一直被质疑外儒内禅,这里暂且不讨论。

(11)、王阳明说影响我们“知行合一”的有两个方面:懒和没有能力。其中大多数的人是懒,像宁王这类人是没有能力。

(12)、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13)、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14)、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5)、王阳明主张在工作中修行,也就是“事上练”,工作即修行。王阳明处理事情总是胡萝卜+大棒。

(16)、我们干一件事儿,如果感觉到心累,其实这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如果连续好些年感觉心累,说明这一行不适合你。

(17)、但是,良知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对错的。

(18)、这时候,有人报告王阳明,在城外有南昌军的一只千余人的伏兵。

(19)、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20)、这个特别容易被经过中学政治课教育的我们,放在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框架下批判。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面,就曾经出过相关的题考问王阳明为啥是个唯心主义,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3、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内容

(1)、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2)、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3)、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对自我本性的感受。

(4)、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5)、良知这东西还跟我们接触的文化有关。比如恐怖分子,他们认为所谓的“圣战”是崇高的,认为制造恐怖袭击是正确的。

(6)、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7)、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8)、房子就是历朝历代,补房的人就是各家学说,汉朝之后儒家成了公司跟开发商签订了垄断合同,以后儒家独家补房。

(9)、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0)、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1)、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什么也不敢做。

(12)、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15)、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6)、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充满了空虚和无聊。

(17)、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18)、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9)、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0)、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4、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知乎

(1)、(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2)、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4)、看书的时间去打游戏,借口是今天上班太累了,需要放松放松。

(5)、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知善知恶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6)、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7)、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8)、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9)、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10)、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11)、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12)、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3)、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4)、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15)、从周朝开始兴盛于汉朝的“天命”之说认为统治者的执政合法性在于天命。历经五代十国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这套说法几乎站不住脚了。房漏了。

(16)、王阳明这句话真正想说的是,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17)、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去扶,知道遇到小偷要去抓。

(18)、通常人们说,做事要顺势而为,但是王阳明用行动告诉我们,无势可借的时候,与其等大势来临,不如自己造势。

(19)、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20)、所以,王阳明教人的,是如何做个好人,做个高尚的人。

5、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1)、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势可以造势,不要等;事情出现恶化的迹象也不要等,抓紧治理,别拖沓;事情哪怕做错了也不要紧,错误也是收获,总比不做强。

(2)、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5)、看起来还是有点文字游戏,强调这个知行合一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求其“放心”——把心放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7)、(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罗口拜访“中国好人”王三乐

(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9)、解析:先生云:“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还说:“谦虚其心,宏大其量。”谦虚是一种很好的德行,易经谦卦六爻皆吉。我们戒色后一定要学会谦虚谨慎,不管戒多久,都不可骄傲自满,有的人戒了几百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傲慢心一起,接下去就很容易破戒。戒色吧有不少青少年戒友,年纪尚小,取得一点成绩就很容易骄傲,这方面自己一定要学会克服。戒的时间长了,应该觉得自己还是很浅薄,要不断地修谦卑心和惭愧心,这样才能越戒越稳定。戒色后德行一定要跟上,很多人都是败在德行上,德行不够完善,那就很容易被心魔打败。观察一个人德行,就知道他能戒多久,有的戒友戒到一定程度,他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德行不够,有骄傲自满的念头,其他负面的念头也很多,因为学习了戒色文章,所以他知道不能起这类念头,于是就坚决断除了。谦者众善之基,必须夯实这个基础,发誓永远不起傲慢的念头,有时念头会自动冒出,必须立刻断除。一个谦虚的人很容易获得好人缘,一个傲慢的人就像一堆臭粪一样,让人避而远之。秦东魁老师的一个视频的名字就叫:谦乃保身第一法。懂得谦虚,不管对戒色还是对为人处世都极为重要,大家一定要好好修谦德。

(10)、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1)、王阳明抓住宁王之后,宁王也后悔了,他恳求王阳明把娄妃好好安葬。在他准备起兵造反的时候,娄妃曾经苦苦劝诫他,但是他没听,现在心里很是愧疚。

(12)、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3)、古代父母去世之后,需要守孝3年,但是有的人却坚持守孝6年、9年。这些人往往并不是真的孝顺,很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图个好名声。

(14)、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5)、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6)、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9)、02:免费领,雕刻10000张高清素材,仅此一份

(20)、比如考试没有考好,就说我这是因为马虎,其实那些题目我都会。

(1)、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主办方逸品心阅书吧书吧多年来举办读书会等沙龙活动一直免费。

(4)、阳明心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生命科学。这一实践的实质是,开发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用良知指导我们的学习,指导我们的事业,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拥有更佳的生活和生命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开发出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本有的良知呢?

(5)、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6)、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7)、(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8)、但是手下兵力不足,强攻未必能迅速拿下,而且还要蒙受巨大损失。

(9)、比如报考大学填报志愿,就不要问别人什么专业好,而是问问自己内心到底对什么专业感兴趣。

(10)、乍一听还是有点懵逼。你一看花花草草,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你问过花的感受吗?这好像还是有点狡辩。野花也是有尊严的,就算它是寂寞开无主,也不能否认人家的存在吧?

(11)、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12)、王阳明在在龙场的时候环境非常艰苦,甚至差点喂了狗熊。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4)、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小偷,他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而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知交出来!

(15)、那么,既然心是宇宙万物之立法者,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精神修养呢?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而把“心学”推向系统完备的理论阶段。《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云:“良知者,心之本体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又云:“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业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这就是“良知”的巨大作用,如果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治国齐家平天下,全都可以了。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虽然阳明说得玄妙,但我们也可从《传习录》中总结出主要的方面。比如,孝悌礼智信是最基本的良知,而其他更多的方面则需要人们努力寻找。

(16)、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17)、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18)、良知:如果行为不产生影响,就无所谓事情的善恶。人有时候饿了未必会急着找吃的,但是一个人急着找吃的的时候,一定动了念。能找到吃的饱肚子是极好的,要是找不到吃的饿肚子估计心情也会比较消沉,善恶的产生区分因为目的。在与人交涉的时候,事情做过了和没做到位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尽人意。知道如何把事做好做成功同时也知道哪些事做了会招致失败,这就算是良知。

(1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0)、(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告诫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正确的自己。

(3)、隋唐一统,科举取士之后,诞生了“人治”之说,依托人治之说,赵普问赵匡胤“可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赵匡胤勒石为证“大宋不杀读书人”。但是当读书人与统治者站着对话之后产生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人不能干掉统治者?房又漏了…程朱理学基于人治思想缝补出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4)、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5)、凭着用计谋造出的声势,王阳明顺利攻下南昌城,一举占领了宁王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