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周瑜的名言或者歇后语135句

2023-12-18 09:59:30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周瑜名言形容周瑜

1、周瑜名言 形容周瑜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2)、通过如上的记载,我们就能勾勒出一个新的周瑜形象:官二代,富二代,长的帅气,文武双全,乐坛王子,有学识,有品味,有人格魅力,且事业有成,深得领导礼遇器重,还是后世不少人羡慕追思的偶像。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4)、毫无疑问,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它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而决定这次战争结局的众多人物中,周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5)、仅就《三国演义》来看,这也并不是单纯的疾贤妒能:

(6)、“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因为苏轼的这一名句,周郎和小乔的爱情而令人羡慕,名垂千古。其实也的确如此。

(7)、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8)、到了元朝时期情况依旧没有转变,并且在大量的戏曲作品和话本当中周瑜的形象再一次被贬低,尤其是那一时期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中,周瑜的形象一落千丈: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

(9)、的确,周瑜攻下江陵,打通了进攻巴蜀的水路(犹如光武时期岑彭破蜀一般),然则,江陵南岸的刘备并不能令人放心,荆州未平是不可能轻易打下蜀地的。所以周瑜的第三个策略很可能是借攻蜀之机提前消灭刘备,为什么要依靠刘备在荆州鼎足而立,难道东吴就不能自己占据荆州?心怀天下的周瑜连曹操也不怵,何况刘备呢?

(10)、郭嘉,三国中谜一般的人物,神一般的存在,他是怎么料到孙策的结局的?有两种解释。

(11)、其实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时,如果换个角度解读,也会有惊人的发现:即使作者将周瑜作为孔明的陪衬者,但是因为周瑜的耀眼灿烂,所以罗贯中也不得不从正面或侧面记述周瑜的伟大卓越。

(12)、意思是说,唯有周瑜把孙权当主公,每次见孙权,都以臣子之礼见君!可想而知,这对孙权是一种怎样的力挺,给其他轻慢孙权的人,发出一种怎样想信号——别忘了,周瑜是手握兵权的主儿!

(13)、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14)、看得出来,周瑜的意思,自然是用美女豪宅摆个诱饵,藉以软禁了刘备。只是,周瑜的话,孙权听了一半,他设计的“情色陷阱”,孙权把关的时候,竟成了“情色交易”,也就是大伙坐下一块签了条约,你做你的光复大业,我管我的风水宝地,作为回报,萝莉妹妹自然上了老男人的大床。为何孙权半推半就,原来,这位早熟的官二代也有自己的算盘,《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15)、到了宋朝,三国之争比较激烈,最终朱熹的帝蜀寇魏占了上风,尊刘贬曹成定局,之后元明清三代,史学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同为三国之一东吴孙权集团自然成了被贬的对象,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也难逃打压。

(16)、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17)、《三国志》写道:“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可想而知,当时人们是如何崇拜周瑜这位“明星”!

(18)、赤壁大战前,曹操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几乎没有谁能与他抗衡,但在赤壁中遇到了周瑜,曹操这个颇以善战自负的枭雄就显得手忙脚乱,处处被动,难以应付。他也不是周瑜的最大陪衬者吗?而且是史实上的陪衬者,不是文人虚构的!

(19)、然而,周瑜志向不在词曲音律,而是志平天下,故二十一岁时就投靠孙策。两人并肩作战,关系密切,后同娶桥公之女,结为连襟,成为孙策主要的倚重力量。

(20)、孙策是厉害,以至于都厉害到了,视江东俊杰如无物的地步。每次外出,连保镖都不带够。敢问,这还是厉害吗?分明是找死而已!须知,他杀了那么多江东豪杰,已是仇人遍布。

2、周瑜的名言或者歇后语

(1)、周瑜一出场,就给了“资质风流,仪容秀丽”之貌,他的不凡之态便跃然纸上。对于孙策的看重,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同时,周瑜又向孙策推荐了张昭、张紘。这一视一问一答一荐,足以把一位“羽扇纶巾”的周郎尽显在读者眼前。

(2)、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更有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在国家即将灭亡之际无比悲怆的写下“市人半伧父,竖子亦将军。蛟哭金洲雨,猿啼玉观云。周郎坟土上,回首泪成痕。” 感叹昔日的江东儿郎早已不见踪迹,现在连匹夫竖子都敢自称将军,在周郎的坟土上忍不住泪流。

(5)、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6)、翻阅《三国演义》之外的一些文学作品,皆可见到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记述,足可证明赤壁之战的作战过程乃周瑜指挥,与诸葛亮没啥关系。

(7)、造句:这个题我开始不会做,可后来,我分析得十分透彻,做出了这个题,可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啊!

(8)、周瑜21岁时结识了同龄的孙策,登堂拜母,以兄事之。当时孙策之父孙坚去世不久,孙策向袁术借兵报仇,同时写信邀请周瑜加盟。周瑜带着兵马粮草欣然前往,孙策高兴地说,公瑾远来,我事必谐也。彼时曹操正忙着官渡之战,刘表又无进取之心,于是,在周瑜的帮助下,孙策一举扫平了江东六郡,打下了未来吴国的基本盘。其时二人均不过二十来岁,苏东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实在恰如其分。可惜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塑造完美无缺的诸葛亮,不惜抹黑周瑜,甚至连“羽扇纶巾”都穿戴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9)、小说《三国演义》描写周瑜心胸狭窄,完全是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设计需要,是艺术处理,且万不可当真。

(10)、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11)、图为舒城知名歌手邓超在干汊河镇”周瑜城“放歌

(12)、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周瑜年长诸葛亮6岁,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威名远扬的开国功臣,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个默默无名的小谋士。

(13)、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之人,称赞其:“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雄烈,胆略兼人”;吕蒙对周瑜更是推崇备至,说他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老将程普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可见,周瑜的宽容大度是为人所公认的。

(14)、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15)、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还有很多……。

(16)、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7)、梁山泊的军师——吴用   (出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18)、有人认为,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痛点在于:他帮助弱小孙策鼎立江东,成就伟业,又辅助孙权击败曹操,打压刘备、统一大业的良机就在眼前,然而这一切随着诸葛亮的横空出世而化为乌有。周瑜深知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争斗归根结底只是各为其主。但是他还是恨天,即:为何要赋予自己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志向,却又诞生诸葛亮让自己的志向不得伸展?

(19)、后来的刘备托孤也是如此,虽说举国托孤给了诸葛亮,但军权却给了李严,让李严“统内外军事”。刘备死时,西川经营了多年,已经有个根基,尚是如此安排,孙策当时能比吗?

(20)、从赤壁之战中历史人物所处的位置看,当时周瑜的能力是明显要高于当时的诸葛亮的。毕竟一个已经在官场中、战场上拼杀多年,一个是刚出茅庐的谋士,两人之间的经验、能量差的许多。

3、周瑜说的名言名句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3)、在军事上,相比诸葛亮而言周瑜更配得上军事家这个称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当时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望风而降,曹军一路势如破竹向东吴逼近。眼看过不了几天敌军就要兵临城下,当时孙权的部下们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种声音。孙权当时受到鲁肃以及刘备使者诸葛亮说词的影响,正犹豫不决。

(4)、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5)、今天学姐帮大家总结了一些名人名言及其背后的故事,让你的作文更有深度更丝滑~

(6)、周瑜生前是否见过诸葛亮,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人们知道的两人之间的故事,可能都来自小说《三国演义》。

(7)、当时周瑜位高权重,孙权不得不迁就他,周瑜的西行伐蜀,最终因中途死去,半途而废。此后,讨伐益州便束之高阁,再无人提及。

(8)、曹操听说孙策平定江南,且惧且怒,常咬牙切齿地说:“猘儿难与争锋也”。猘儿者,狂犬也。可惜的是,“小霸王”孙策在26岁时不幸遇刺身亡,临终传位给年仅18岁的弟弟孙权,并向重臣张昭托孤:“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简直是诸葛亮的翻版。

(9)、这里特别说明一下:黄月英不一定丑,但是应该是比不上小乔。

(10)、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手下老将黄盖为周瑜献计,欲用火攻曹营。并且黄盖愿意诈降曹操,行周瑜之诈降计。周瑜依计借故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火攻成功。意思:是同一目的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无论上下级别,下级都心甘情愿的意思!)

(11)、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12)、周瑜一死,刘备荆州到手,再无后顾之忧,从此一百二十个放心,高歌猛进入蜀中;而东吴再无独霸长江、二分天下的野心,嗣后继任的英将们所做的一切,都无外乎努力确保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

(13)、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14)、从东晋开始,这个偏安江左,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选择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政权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

(15)、其实不仅伐蜀,甚至在千古传诵的“三国周郎赤壁”,周瑜也并非真的那么英姿勃发。《周瑜传》记载:“(孙权)遂遣瑜及程普,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除了周瑜,还有一个分庭抗礼的程普。而周瑜“惟与程普不睦”。我们再看看《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孙权传》同载)都督一职并非《演义》里那样,周瑜独擅幽姿,而是周瑜程普二人平分秋色。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孙权搞的“二权分立”,用一个与周瑜不和的程普分周瑜的权,从而制约周瑜呢?我们熟悉的《演义》中的美谈,程普不服周瑜,称病不出,后来听说周瑜点将有方,才深自畏服。《三国志》注里也有“普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这段史料并非闲话。孙权对老人的威力想必是深有体会,所以故意派一个老人来掣肘周瑜,恐怕就是为了让周瑜夹一夹尾巴,不要竖上天了。

(16)、相对于张昭,周瑜和鲁肃在这点上完全站在孙氏一边。

(17)、专注,当敌人越张狂的时候,就要更加专注,有专注力的能用小石头砸死一个巨人。

(18)、曹操夸张得一拍大腿表示:奉孝说得一点都没错,孙策就是一介匹夫,岂是我老曹的对手?都给我盯紧袁绍,孙策活不了几天啦。但心里却非常清楚,如今这态势,就只能相信郭嘉之言了,多撑一天是一天吧。

(19)、所以曹老板,还有诸位同僚们,大家都洗洗睡了,养精蓄锐,明天还要继续跟袁绍开片呢。放心吧,听我的没错,还没等孙策偷袭咱的许都,他就必会被仇人刺杀而死!

(20)、看看史书还有和他同时代的人都是如何评价周瑜的吧。“瑜长壮有姿貌”(有身高!有身材!有相貌!要知道陈寿在《三国志》当中夸人长得帅的一只手数得过来)“周公瑾英隽异才”(《江表传》记载孙策夸周瑜的话)“年少有美才”(出自《江表传》)。“公瑾有王佐之资”(周瑜死后孙权对其评价)“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老将程普不服周瑜但最后被周瑜人格打动说了如上的话语)。

4、周瑜名言形容周瑜的句子

(1)、投稿/合作/78620396@qq.com

(2)、孙策知道自己英雄了得,但也知道自己死后,“与天下争衡”并非易事,于是他退而求其次,选择孙权意在先“保江东”。而无论是争天下还是保江东,孙家脱离汉室、对抗曹操的独立野心是坚定不移的。

(3)、关于周瑜和程普的不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周瑜和程普之间的矛盾。

(4)、(我们的周郎-----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

(5)、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6)、因此周瑜不在,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孙策故意为之——他完成可以,且有时间,调周瑜回来进行托孤,却就是不调回,已经说明当时情况有多危险了。

(7)、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8)、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砌墙的时候,后来的石头砌在上面,后来的人坐在了上面的位子。指后起的胜过先前的,后辈胜过前辈。)

(9)、愿公无忘先只遗命,拔佩剑向曹军砍过去,逍遥,勇敢。

(10)、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我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嫱、貂禅、杨玉环的雅号。) 西施(沉鱼)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曾受越王勾践之命,前去侍奉吴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边浣纱,她那窈窕俏丽的身影惊呆了游鱼,竟使游鱼忘记了游动,沉入水底,固有“沉鱼”之说。王嫱即王昭君(落雁):西汉时,为了沟通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触景生情弹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诉的琴声,竟使飞雁听后忘记展翅飞翔,从高空跌落地上,故称“落雁”。 貂禅(闭月),有名无姓,在《三国演义》中可称美绝。她拜汉献帝大司徒王允为义父。有一天,貂禅在后园拜月,忽然,一片彩云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来看见。王允高兴万分,便向外人夸耀说:“我女儿比月亮还美,她的美容,羞得月亮只能躲进云里。”故有“闭月”之称。 羞花指的是杨玉环(羞花),即杨贵妃。一天,她在御花园赏花散步,指袖之间无意触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叶儿,宫女们不知是含羞草,误以为杨贵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于是就传开了。后人便称她为“羞花”。

(11)、这首是非议最爱的词。大吃货!哦,不!大文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虽说咱们这位东坡居士感叹写词的时候呆的地方并非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但他心中的感慨无疑良多。尤其对周瑜的描写更是透露出苏轼对其有多么敬仰。

(12)、周瑜早在“三顾茅庐”之前,就已经为孙吴定下划长江二分天下,据江东,图荆益,再伺机雄霸中原的蓝图,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目光。

(13)、群臣推举张昭做丞相,或许在众人看来,张昭是先主的顾命大臣,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孙权的大副。然而孙权竟然置遗命和众议与不顾,宁愿火线提拔一个资历和水平都远远不及的顾雍。孙权不相张昭的一个表面理由,就是张昭“性刚”,性情太过刚烈。孙权害怕自己的命令得不到贯彻,撕破脸皮大家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孙权确实不喜欢自己驾驭不了的角色。

(14)、在赤壁之战前尽显风流的那些“选手”——已经死去的许攸、郭嘉、吕布等和还活在的曹操、刘备、程昱、关羽、张飞、于禁、张颌、徐晃等,经过无数次“海选”、“预赛”、“复赛”之后,胜出者才来到赤壁这个大舞台上“决赛”。在这场决赛中,最终胜者才是真正的一代枭雄。

(15)、其一:这就是曹操和郭嘉,安抚人心的一通忽悠。比如后来又出现过类似情况,只不过这一次变成了荀彧。曹操顶不住了,写信给荀彧说想撤军回许都。荀彧回信劝阻:千万别回来,挺住!放心,不久后必会出现转机——果然许攸来了!

(16)、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7)、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并当众宣布:“再有言降者,如同此案!”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相遇,曹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双方隔江对峙。周瑜采用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北还南郡。周瑜率军乘胜追击,发兵南郡,采用吕蒙之计解甘宁夷陵之围,引军北岸,打退曹营大将曹仁,最终攻克南郡。尤为可贵的是,周瑜亲自率军进攻围困夷陵的曹军之时,右胁为流矢所中,伤势严重,而周瑜依然起身到军营激厉士气,曹仁见状不得不收兵撤退。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18)、第周瑜从东吴利益出发来权衡孔明的,认为孔明在蜀必为东吴祸根,诸葛亮对吴危险性巨大。降不了,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先斩为净,以免后患。

(19)、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出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20)、在史实上,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才27岁,周瑜已34岁了,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体指挥赤壁之战的蛛丝马迹,周瑜也没必要容不下一个比他小7岁、官职地位比他远低的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5、周瑜的一句名言

(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2)、更多的则是罗贯中放飞了自我的想象杜撰出来的,比如脍炙人口的空城计,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曹魏的主帅是张郃,那会司马懿还在洛阳呢,诸葛亮则在今天陕西安康一带,相距如此遥远,如何用空城计吓走的司马懿?“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也不是这么唱的啊!

(3)、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陈寿开始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4)、《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但名著也是小说而不等于“史记”。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有说法指《三国演义》内容是三分实,七分虚。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造句:这次的数学考试除了尖子张三如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外,其他人均没有上70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当今世界犹如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8)、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9)、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10)、而鲁肃一见到孙权,就表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应当“鼎足江东”,接着“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赤壁大战后则是“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对此,孙权“抚掌欢笑”。

(11)、当然,真实的赤壁之战很简单,曹操军中发生疾病,又遇到黄盖的诈降与火攻,仓皇败退。至于什么舌战群儒、借东风、华容道云云,都是演义传说,曹操没有输得那么惨,诸葛亮更没那么神。

(12)、好!我们书归正传。其实黑周瑜罗贯中还真不是始作俑者,我们都知道三国一统于晋,可天下一统不到二十年“八王之乱”开始,异族趁机袭扰中原,最后西晋灭于胡人之手,衣冠南渡偏安一隅是为东晋。按说西晋也好东晋也罢都是要奉曹魏为正统的,但因东晋只拥半壁江山,到东晋中后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以蜀汉为正统论的观点开始有了市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笔下的《汉晋春秋》就是以蜀汉为正统;“魏武虽复汉禅晋,尚为篡逆,遂以晋承汉”

(1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刑俊臣)

(14)、但因《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尊刘抑吴贬曹”,所以周瑜就成了文学形象的不幸者。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好在如今的一些研究给了周瑜正确评价,包括一些影视剧,也还原了周瑜。

(15)、周瑜向鲁肃推荐孙权,引用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名言,君择臣、臣亦择君,也就是说,在周瑜看来,当时天下与王莽末年一样混乱,“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而孙权是可以比肩刘秀的明君。刘秀起家的基础比孙权差多了,谁敢肯定孙权就做不到呢?如果天下一定要统你们选择曹操,我选择孙权!

(16)、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诸葛亮《后出师表》

(17)、如今,搞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何改写孙策托孤之后,最大的疑点也就来了:既然孙策和周瑜,是铁哥们关系。为啥孙策在临死前,却无视周瑜,只托孤给张昭,并说出了这句“君便自取”的话,孙策为何要如此安排呢?大致有三点原因。

(18)、然而就这样一个本该继续大放异彩,前途无量之人,却在赤壁之战两年后,就病死在巴丘,时年三十六岁,令人惋惜之余,不仅难免疑问,周瑜的死因究竟为何?真的是死于疾病,还是另有隐情?

(19)、而诸葛亮则踩着周瑜的脸成为了一个“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言)的人,但事实上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有一部分是移花接木硬生生安在诸葛亮的头上,比如火烧博望(刘备干的),还有草船借箭(孙权干的)。

(20)、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3)、“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宋《赤壁》

(4)、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5)、罗作家抹黑因为周瑜在对立阵营过于完美,若有这么完美的周瑜存在,那么诸葛亮这一男主光环是会被若视的。

(6)、厚道,自然靠谱。有这么一个靠谱的妹夫坐镇荆州,双方一个照应,曹操终于百万雄狮,要想过了眼前这条大江,恐怕已无可能。当然,孙权想得没错,当曹操坐在许都的附庸风雅地卖弄书法,听闻孙刘联姻,终于文艺不起来了,墨水泼了一地。见火候已到,刘备不紧不慢地向孙权递上了一份报告:刘某客居江东已有时日,曹贼仍在北面虎视眈眈,旧部将士久疏战阵,恐已多有懈怠,备望能回归故里,以御外敌。孙权想想也是,于是倒也爽快地包了一条“豪华邮轮”,大张旗鼓地为其践行(“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馀人共追送之”《江表传》。如此看来,刘备的脱身,绝不像演义里那般周折)。

(7)、所以,周瑜派兄长诸葛瑾劝说诸葛亮归吴,还三番五次要计除诸葛亮,根本是因“刘备世之枭雄”的原由所在。杀不了诸葛亮就谋害刘备,对付刘备不成就干脆军事进剿。这是周瑜在政治上的必然选择。他不能容忍一个潜在有威胁的敌人在自己眼底下壮大起来。

(8)、但实际行动中,周瑜每做一步都被诸葛亮提前识破,并且反让周瑜吃大亏,还设法提醒周瑜:“我识破你的(雕虫小)计了”。前后三次,周瑜恼羞成怒而又无力反击诸葛亮,最终因为太过于生气,导致“反复”的金疮迸裂吐血,坠马而亡。临终喊出了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含恨离世,年仅36岁。

(9)、“周郎英发人间少。谩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宋自逊的《贺新郎》

(10)、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诫外甥书》

(11)、我们不难想象当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尊刘贬曹的大方向已经被确立。书中对曹魏、孙吴两国人物做了大量的扭曲及贬低,以此来拔高蜀汉的形象。把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周瑜等做的出彩的事,尽可能嫁接到刘备、诸葛亮等人身上去,反过来把刘备、诸葛亮等差强人意的事情往曹、孙等人身上推。最终在这种创作主旨下,周瑜变成了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小人。

(12)、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议孙权攻打益州刘璋,联合马超、韩遂等关中诸将东西夹击曹操。孙权同意了这项计划,并致书刘备。

(13)、从这两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的肚量绝对是非常大的 。而且是肚量大到让当世人都知道,并且佩服。

(14)、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

(15)、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16)、公孙渊建国事件,更使得孙权与张昭的矛盾白热化,竟至差点闹出人命。公孙渊在辽东建国,孙权遣使入辽拜其为燕王。当时孙权已经称帝,公孙渊虽然称王,但地位依然低于孙权,所以还是需要孙权的加冕承认。而张昭极力反对:公孙渊称王等于是背叛魏国,而我们若承认其僭号,就等于是和魏国为敌。其实公孙渊的实力远远不能支撑其自立。假如公孙渊做贼心虚,突然想重新归附魏国,那我们岂不贻笑大方?孙权大怒,按着刀说道:“吴国群臣入宫则拜寡人,出宫则拜君,寡人对你的敬重也过头了。你老是当面折辱寡人,未免不识抬举吧?张昭于是祭出太后,哭着说:“我之所以进谏,是因为不能辜负太后临终的托付!”这话非常吃紧。孙权最忌惮的就是张昭拿出先人来压自己。张昭此言一出,孙权马上软下来,把刀一扔,与张昭对泣。孙权的哭非常反常,以孙权之凉薄,恐怕不会在自己怒火中烧之际突然流泪。毛宗岗以为曹操哭典韦之际其实是在哭儿子曹昂,我们也不妨设想孙权此际哭的不是张昭,而是哭自己的权威始终处于先王和太后的阴影之下,无法恣意独行。

(17)、据《三国志》载,孙策临死前,曾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翻译过来就是,要是孙权不争气,张昭你就取代这小子,来当东吴大哥!所以,刘备后来的白帝城托孤,完全是盗版了孙策托孤。

(18)、鲁肃是个很懂得官场生存之道的人,能够做到左右逢源,但周瑜表现出来的多是咄咄逼人的强势,这恰是人主之大忌。

(19)、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能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20)、在真实历史上,周瑜、诸葛亮二人几乎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主要做的是后勤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而周瑜病逝后,刘备方面来吊唁的是庞统,也不是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之外,赤壁之战可以说跟诸葛亮几乎没啥关系!所以“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小说家言和真实的历史南辕北辙。

(1)、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激烈进行中。对曹操来言,这堪称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期,被袁绍全面碾压,只能咬死牙关拼命支撑着。但哪料就在这时,一则消息传来,差点让曹操崩溃:孙策正在密谋,准备要偷袭许都!

(2)、正是小说作者给周瑜栽桩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也定下了周瑜在人们心目中嫉贤妒能的不良形象。

(3)、其一:周瑜是孙策死后,东吴真正的定盘星,而且还跟孙策情同兄弟,娶媳妇(纳妾)都是哥俩一人一个,孙策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哪料孙策死后却无视周瑜,只托孤给张昭,这实在不好看。故而便给周瑜加一段戏,让他也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

(4)、实际从《三国》小说中看,周瑜也算不上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人们只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后还有一句“君未归,孤何安”。周瑜曾经不止一次诚心邀请诸葛亮来东吴,就算把大都督的位置让开都无所畏,但是都被诸葛亮所拒绝。

(5)、造句:他真可是为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呀!

(6)、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诗词中,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诗圣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与同情,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蜀相》;而杜牧更是以“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句来调侃周瑜。

(7)、鲁肃家道殷实,存粮两囷各有万斤之数。周瑜在江东起兵,一无军粮二无兵器,遂向鲁肃求援。鲁肃即指一囷相赠,又以另一囷做保,雇工开始为周瑜打造单刀5000口。

(8)、南宋著名的诗人戴复古的《赤壁》缅怀周瑜的同时还无脑吹了一下自己的前辈苏轼“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9)、孙权见刘备不愿合作,又对自己设防,于是将打出去的拳头收回。这段史料说明了两点:第孙权不仅有伐蜀的意向,还有伐蜀的行动;第伐蜀的主帅不是周瑜,而是另一个瑜——孙瑜。

(10)、“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11)、孙权称帝时还都念念不忘吴国功臣周瑜:“孤非公瑾,不帝矣。”我们习惯用“鞠躬尽瘁”来形容诸葛亮,这个词难道不适用周瑜?

(12)、比较一下,许攸献计立功便可以骄傲地直呼曹操“阿瞒”,结果惹来杀身之祸。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却因骄傲而败走麦城。周瑜却一直谦虚、不居功自傲,尽心为吴主效力,其人品实在可贵难得。

(13)、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d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14)、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成语〗: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5)、史书还称,江东元老级大将程普曾不服周瑜任都督,多次出言侮辱,但周瑜从不计较,程普自觉惭愧日益敬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还有为曹操当说客的蒋干,游说不成反而夸赞他“雅量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