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哪里写的123句

2023-12-15 09:54:0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

1、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什么时期

(1)、其人不死复不老的原因见于郭璞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人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陶渊明显然是读过郭璞注的,并据以写诗。《读〈山海经〉》其一中说“流观山海图”,《山海经》的图,亦出于郭璞,说明陶渊明高度重视他的研究成果。 

(2)、引文格式:顾农.陶渊明杂述五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34(4):54-

(3)、建安以来的诗歌传统之一是喜欢直接地具体地歌咏时事,有些作品简直可以称为“诗史”,名作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王粲的《七哀》,曹植的《送应氏二首》等等。这样一种高度关注现实的传统,到晋代特别是东晋以后是衰歇了。抽象的清谈成为士人关注的中心,诗歌里充满了玄言,时髦的玄学让人们包括诗人看不起具体的事实,以为这些都碎屑不足道。

(4)、25000字开启你的21文学考研之路!附147篇院校经验贴

(5)、又如《拟古》九首,多悼国伤时之语,亦有自叹不遇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有云:“大抵遭逢易代,感世事之多变,叹交情之不终。抚时度势,实所难言;追昔伤今,惟发诸慨。”(12)

(6)、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7)、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8)、焦竑《陶靖节先生集序》:靖节先生人品最高,平生任真推发其而似易,譬之岭玉渊珠,光彩自露,先生不知也。

(9)、如果将《游斜川》诗的第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诗序的第一句确认为“辛丑正月五日”,陶渊明的生年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宋人张縯在《吴谱辨证》中写道:

(10)、陶渊明读书很杂,提起古人来,议论和感慨很多。

(11)、在南朝,陶渊明在文坛上的地位开始显现,逐渐被文人所认可,完成了隐士身份向诗人角色的转变。

(12)、辛酉(一作“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日时。

(13)、西王母神通广大(“灵化无穷已”),容貌自然也可以变化,当她主刑杀时面目很可怕,而她会见客人如汉武帝时则呈现为美女,详见《汉武内传》等书的描写—这一类小说也是陶渊明写此组诗的资讯来源。

(14)、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15)、以上二说都曾经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而实际上不能成立。

(16)、据此可知,他先是因家贫而出仕为州祭酒,后来则为筹集“三径之资”即隐居的成本而出仕为彭泽令;然则中间多次出仕,应当也无不与设法增加收入有关。陶渊明早在20岁时就已经初出茅庐到官场里去打拼(参见顾农《陶渊明的初仕与初隐》,《书品》2016年第4辑),他自称“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饮酒》其十),何等坦率,前后言论始终一贯。

(17)、这首诗并没有完全沿袭《古诗十九首》中离别相思的传统主题,而是设想在两人离别之后,有一方却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诗人认为,真正意气相投的知己,是可以生死相许的,不会因为离别而改变,最后两句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18)、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叁十年。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餘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鶏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餘闲。久在樊笼里,復得返自然。

(20)、蔡绦《西清诗话》: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之视伯夷也。许顗《彦周诗话》: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附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2、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哪里写的

(1)、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生活总还要继续进行,不能无休止地哀伤下去。儒家经典里甚少谈论这个方面,而看破一切的大诗人陶渊明则直截了当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哀伤是早晚会淡化以至于终结的。“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2)、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也可直接到杂志社购买(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乘车路线:乘300路、特8路、631路、698路等公交车在六里桥南站下车向东200米路北;地铁9号线六里桥东西南口出往西走200多米左转穿过小区,中华书局801房间)

(3)、《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4)、陶渊明曾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他用诗人的态度读书,借以丰富精神生活,尚友古人,提升自己的境界,帮助理解社会和人生,也有助于在诗中发表感慨和高见。他不是像学者那样刻意在做某一具体的学问或构筑某一体系。诗人读书如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学者读书如食品加工机器,送进去的是奶油、面粉和鸡蛋,烤出来的是蛋糕。

(5)、对于这样一种与现实若即若离的特色,昭明太子萧统曾经有过一个一笔带过的总结,他在《陶渊明文集序》中写道:

(6)、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7)、清代学者黄文焕把这一首同晋、宋易代联系起来加以解释,说是“怆然于易代之后,有不堪措足之悲焉”(《陶诗析义》卷四)。此后他还把另外几首也同易代联系起来考量。其实《读〈山海经〉》未必作于易代之后,即使在易代之后,陶渊明的心态也很平静,并不激动,更没有当遗老的意思。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将忠于东晋、对刘宋王朝表示愤恨的政治态度设定为解释陶渊明诗的前提,把事情完全搞乱了。只有彻底撕掉贴在陶渊明脸上的“忠愤”标签,对他的研究才能正常进行下去。

(8)、嘉好酣饮,愈多不乱。温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嘉答曰:“渐近使之然。”一坐咨嗟。转从事中郎,迁长史。年五十三卒于家。

(9)、今按,陶渊明有两个儿子出生于同一年,可以有几种可能,夫人(正妻)生一个,妾(即所谓如夫人)生一个(即所谓庶出),恰好在同一年;雍、端二子乃同一母所生,无非年头生一个阿雍,年尾又生了一个阿端。雍、端二子是双胞胎。这几种情形很难认定是哪一种,陶渊明是否有如夫人亦不得而知。即使有,也不足为奇。说“先生清德如此,而乃有如夫人,亦可一笑”,无非是先把他请上神坛,再加以质疑和批评。古代诗人中有如夫人的多了去了,如果他的诗没有能写到陶渊明的水平上,又不以“清德”著称,一般来说就不会有人去批评他。公众人物容易挨批挨骂,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只管多读他的诗就好,不必去关心什么莫须有的如夫人之流。

(10)、归有光《悠然亭记》: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11)、关于三珠树、桂树林、灵凤、神鸾的记载,在《山海经》里相当分散,陶渊明把它们集中起来;说西王母很喜欢凤、鸾的歌舞,今本《山海经》里没有提到,或是诗人的想象之词。陶渊明读书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这里又是一个好例。诗人之心,不受拘束。

(12)、陆时雍《诗镜总论》:素而绚、卑而未始不高者,渊明也。

(13)、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14)、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15)、鲁迅《题未定草》: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6)、这一首写逝者下葬,丧事至此基本结束。陶渊明说,死了就是死了,送葬的都回家去了,家人和近亲有的还有些“馀悲”,其他人便完全恢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了——死者独自被埋葬在山坡里,如此而已。

(17)、文天祥《海上》: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18)

(18)、陶渊明之看重公田之利是不奇怪的,有了这一份利好,用作“三径闲居之资”固然可以,用来喝酒也很可以。有了钱有了粮食,干什么不行啊。马永卿这一段笔记中的议论似失之于迂腐。宋儒迂论较多,随便看看即可,不必与之较真也。

(19)、特别是最后一首,诗人有感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6)99的现实,称赞孔子为拯救礼崩乐坏的现实所作的努力,“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6)又对其生不逢时而感到惋惜。而现实的情况更是到了“六籍无一亲”(6)99的地步,以致“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6)唯有饮酒才能排遣心中的忧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

(20)、开岁倏五日(一作“十”),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3、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什么朝

(1)、作为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个体”,陶渊明以其外道而内儒的思想、出仕与归隐的经历,不仅具有隐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也使得田园诗这一题材大放异彩,从而成为千百年来颇堪揣摩的存在。

(2)、陶渊明读过的书,有些现在已经失传。《咏贫士》其七云:“昔有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一位叫惠孙的送他一笔厚礼,他不肯接受。黄子廉是东汉人,是赤壁之战名将黄盖的祖先,其姓名只在《三国志•吴书•黄盖传》里提到过一下,其他一无所知,惠孙的“腆赠”也不知其详。陶渊明晚年最穷困的时候,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他,送了不少礼品,陶渊明同样拒绝接收,他的做派正与黄子廉相视而笑。

(3)、江盈科《雪涛诗评》: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

(4)、宋濂《题张泐和陶诗》:陶靖节诗,如展禽仕鲁,三仕三止,处之冲然,出言制行,不求甚异于俗,而动合于道,盖和而节,质而文,风雅之亚也。

(5)、田园书写源出于先秦时期的《诗经·豳风·七月》,后见于汉乐府《陌上桑》等作品,但此时还不能算是独立的题材。是陶渊明将田园从整体中拎出并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这一个”。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其特征可分为以下两点:其书写诗化的自然生活,“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一片自然流露。渊明笔下多是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等日常琐事,却能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揭示脚踏实地的生活哲理,故而与东晋时期大肆其道而失之虚无缥缈的玄言诗大相径庭。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的艺术风格。陶诗将隐逸诗歌中常用的语言和意象高度个人化,不仅展现了诗人在历史中此在的独特地位,亦将“平、淡、枯、质”与“奇、美、腴、绮”(朱光潜语)作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6)、宋大樽《茗香诗论》:渊明田园诗之佳,佳于其人之有高趣也。使渊明游山赋诗,不知又当何如?至宋之诗人,无逾康乐者,遂与陶并称,幸矣。

(7)、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6)109

(8)、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9)、如果将《游斜川》诗的第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而将诗序的第一句确认为“辛酉正月五日”,则陶渊明的生年就得推迟七年至咸安二年壬申(372);享年也就由63岁变成56岁了。梁启超先生在他的《陶渊明年谱》中就《游斜川》一诗写道:

(10)、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山经》)

(11)、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12)、诗中说的“玉台”就是《西山经》之所谓“玉山”,亦即《大荒西经》所说昆仑之丘(或称昆仑山、昆仑之墟)的一个部分。昆仑山乃“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西王母“馆宇非一山”,有时也会住在别的什么地方。大神总是自由自在。

(13)、此外,北京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颐和园中的“夕佳亭”、北海画舫斋东侧的“古柯庭”、承德避暑山庄的“真意轩”等园林题名,也都借用了陶渊明的相关诗句。这些题名与园林景物相得益彰,充分激发了游人的审美想象,使园林更富于诗情画意,也更加引人入胜。 

(14)、陶渊明善于通过写意的方法将他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这里再补充几点。

(15)、五柳《与子俨等疏》云:“汝等虽不同生”,又云“况同父之人”,则知五子非一母。或云,以五柳之清高,恐无庶出,但前后嫡母耳。仆以《责子》诗考之,正自不然。诗云:“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且雍、端二子,皆年则其庶出可知也已。噫!先生清德如此,而乃有如夫人,亦可一笑。(崔文印撰《嬾真子录校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01页)

(16)、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17)、陶渊明(365?~427)陶渊明的卒年,在顏延之《陶征士誄》中有明确记载,为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向无异义。关於其享年,《陶征士誄》衹说“春秋若干”,而无明确记载。与此相关,其生年也就成了问题。沈约《宋书•陶潜传》说:“享年六十有叁”,歷来多采此说;至今仍占主流地位,王瑶、逯钦立及各种教科书均采此说(逯原采古直52岁说,后改从63岁说)。但早在宋朝张縯就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按陶渊明本人的《游斜川》推算,应是76岁,见其就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所作的《辨证》。民国年间,梁啟超、古直根据其作品考证,分别主张享年五十六和五十二。目前赞成梁说的,中国大陆有李文初,臺湾有李辰冬、方祖燊等。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享年“衹可姑存然疑而已”。此外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重申76岁说,并对各家之说有所辨析。又名潜,字元亮。关於陶渊明的名字,记载不同。顏延之《陶征士誄》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沈约《宋书•隐逸传》称:“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佚名氏《莲礼高贤传》称:“陶潜字渊明。”《南史•隐逸传》称:“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晋书•隐逸传》称:“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18)、要了解一个人,固然要看他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同时也可以看他怎样看待和评价别人,其中包括古人。

(19)、此外,园林的写意化也体现在园林景物的布局上。在陶渊明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后世园林造景方法的运用。如《桃花源记》开头,作者描写武陵渔人在桃花源入口处的感觉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6)165给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觉。

(20)、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4、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哪个朝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因为怀王其人糊涂,陶渊明又想起《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青丘山上的一种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楚怀王的时候大约没有出现这种鸟,或虽然出现而怀王没有佩戴其羽毛,于是这位原来就有些糊涂的大王更成了不可救药的糊涂虫,竟然把屈原赶出了朝廷,逐出了首都。

(3)、首先,在重点复习其田园诗成就的同时,兼顾其他题材的书写。如咏怀诗、咏史诗、赠答诗等,每一题材最好记忆一两首相关作品。

(4)、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5)、在六朝士人中,陶渊明是园林游赏和写意化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笔下有很多跟园林有关的描写:如“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答庞参军》)(6)“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悲从弟仲德》)(6)“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6)“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6)

(6)、冯班《沧浪诗话纠谬》:诗人言饮酒,不以为讳,陶公始之也。

(7)、这九首《拟古》诗不同于传统的拟古诗,因为模拟的对象难以确指,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拟汉魏古诗的痕迹,如第一首开头的“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6)109两句与《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5)329比较相似(都是以叠词开头,韵脚也相同),其五的“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6)112则是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5)3

(8)、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陶渊明的饮酒。陶渊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他生活在东晋,陶渊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这首《饮酒》是他写的一组诗,有20首,是他酒后所写。所以我们今天去读《饮酒》呢,一定要用心体会。他是酒后之作,这种酒文化,和他们这种诗结合起来的,体现的企业文化的特点呢,就十分的突出了。在这20首诗当中,其中的第五首是影响最大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9)、今天我们在校勘陶渊明集时,应对宋本陶集中所列异文给予高度重视(这些文字往往极有价值,很可能更近于陶渊明作品的原貌),并通盘地加以深思。马氏乃南北宋之交的人,他并未系统整理陶集,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录和考论,但仍然非常值得感谢。

(10)、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11)、“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诗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灌灌这种鸟是为救助糊涂虫而生的,而真正的君子即使不佩戴灌灌鸟的羽毛也不会糊涂。

(12)、王文禄《文脉》:魏、晋以来,诗多矣,独称陶诗。陶辞过淡,不及曹、刘之雄,谢、江之丽,然多寓怀之作,故诵者慨然有尘外之思。

(13)、马永卿说他所见到的庐山东林寺旧本陶集,此处正作“五日”,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资讯。这个陶集现在看不到了,其他宋人也没有提到,这样的信息极可宝贵。

(14)、私家园林(士人园林)是从魏晋以后兴起的。兴起的原因,一般来说,当然离不开山水审美意识的出现、魏晋玄学的影响和隐逸之风的盛行。除了这些基本的原因外,自然山水的园林化则是最直接的原因。《宋书•戴颙传》记载:“(戴颙)乃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1) 

(15)、陶渊明(365—42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1)2早就把儒家经典读得很熟,于是后来在诗歌里常有引用或化用,尤以《论语》为多,有几十处,一般还算比较好懂;他偶用《周易》,理解起来也不算难。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陶渊明很讲究诗歌的可读性。

(16)、陶渊明写过好几组组诗,其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如《咏贫士》七首;另一种是将一些散篇扫归一处,大抵无组织无纪律,如《饮酒》二十首之类。《读〈山海经〉》介乎两者之间,先来一首总帽,然后分别发表自己读《山海经》的感想,就这个意义而言,是有组织的;而后面那十二首的排列好像相当随意,又似乎没有什么严格的纪律。陶渊明是不喜欢受拘束的,连拜见上级来人都懒得束带折腰,不惜挂冠而去,何况写诗。像后来杜甫那样精心安排《秋兴》八首,陶渊明是干不来的。

(17)、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18)、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幷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19)、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20)、当然,后来的学者亦有坚守“形夭无千岁”者,如马星翼《东泉诗话》卷一云:“陶诗乃咏精卫鸟,无缘旁及刑天兽也。言精卫无千岁之形而有千岁之志,不但与下句协,并与上二句相贯。旧本不误。”可惜呼应者较少。

5、陶渊明的诗歌在唐代备受推崇

(1)、安磐《颐山诗话》:予谓汉、魏以来,知遵孔子而有志圣贤之学者,渊明也,故表而出之。

(2)、后代的读者要深刻理解他的这一类诗有一定的难度。当年的时事已成陈迹,人们的观念又可能有种种变化。理解并同情遂不免变得不容易。赵宋以来的一批学者由《述酒》一诗得出了陶渊明一生“忠愤”的结论,照我看就是不准确的,大有必要重新加以思考。

(3)、陶渊明的这九首《拟古》诗大约写于晋宋易代之际,他看到有很多人负心变节,所以,期待一种真诚不变的情感。明人许学夷认为陶渊明与陆机的《拟古》诗名同而实异:许氏云:“士衡拟古皆各有所拟;靖节拟古,何尝有所拟哉?”(13) 

(4)、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饮酒》末章有曰:“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渊明之智及此,是岂玄虚之士所可望耶?虽其遗宠辱,一得丧,其有旷达之风,细玩其词,时亦悲凉感慨,非无意世事者,或者徒知义熙以后不著年号,为耻事二姓之验,而不知其眷眷王室,盖有乃祖长沙公之心,独以力不得为,故肥遯以自绝,食薇饮水之言,衔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顾读者弗之察耳。渊明之志若是,又岂毁彝伦、外名教者可同日语乎!

(5)、东晋南朝以来,对园林的游赏甚至代替了纯粹的山水游赏。《世说新语•言语》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4)面对山水园林,可以使人有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渴求。

(6)、《山海经》从书名看去自是一部地理书,或者可以说是一部神话传说地理学。其来源大约非常古老,后来经过一番加工改造,内容相当庞杂,惟其如此,其中可以挂靠感悟、加以发挥的钉子就非常之多,陶渊明畅游于其中,忍不住多写了一些诗。

(7)、《五柳先生传》衹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在陶渊明之前,司马迁写过《自序》,王充写过《自纪》,但那分别是《史记》和《论衡》的自序,带有自传性质而已。阮籍写过《大人先生传》,虽然借着大人先生表现了自己的志趣,但幷不是自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此后,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都是深受其影响的。《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8)、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9)、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10)、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11)、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捨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叁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綫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轡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餘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嘆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復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12)、蔡启《蔡宽夫诗话》:观其(渊明)《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

(13)、盛名之下,准备挨骂。无名之辈,其实是幸福的。

(14)、按照《诗品》的说法,自西晋末年以来,以迄东晋,玄言诗流行,它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恰恰和崇尚骈俪辞藻的风气相反。在这段时期中,虽有郭璞、刘琨以至东晋末期安帝义熙年间(即陶渊明的主要活动时代)谢混等人的创作特出流俗,但只是少数人的现象,未能形成风气;直至谢灵运出来,风气才大变,钟嵘认为他的成就可以上接陆机、曹植(刘琨、郭璞的诗,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很华美,但比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已算是很有文采的了)。

(15)、刘克庄《后村诗话》: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16)、试举两件同后来正式取代东晋的宋武帝刘裕有关的大事来看。刘裕在打垮桓玄并一度恢复了东晋的法统以后,致力于北伐,一直打到长安,收复了许多失地,极大地赢得了民心。这在他本人的雄图大略中只是收拾人心,为正式改朝换代作准备,而在老百姓和士人心目中则当然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陶渊明在《赠羊长史》诗里兴奋地写道:

(17)、三是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将现实生活虚拟化、理想化。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6)40两句,与前面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6)40之类的描写有虚实之分。

(18)、就是说,陶渊明在诗中往往将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寄托于酒中。陶渊明非常喜欢饮酒,醉酒的状态可以使他超然物外,形神相亲,变得更加清醒。他的二十首《饮酒》诗,以吟咏古人、追忆往昔、感慨时事为主,借以表现他的孤高不群,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其三)(6)“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九)(6)“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其十四)(6)等等。

(19)、清朝人马星翼说:“陶诗用卦名不甚可解”(《东泉诗话》卷一),其例句之一就是“巽坎难与期”,只不过他引作“巽坎相与期”——能够同风与水“相与期”,那很好啊,而下文又说风急浪崩情况很糟,这样的诗句前后矛盾,确实不好理解。马星翼读陶渊明用的本子不佳,以至影响了他对陶诗的观察和评价。

(20)、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徵。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諦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关於魏晋文人与酒之关係,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係》一文有精辟的论述,见《而已集》。王瑶《文人与酒》曰:“所谓酒中趣即是自然,一种在冥想中超脱现实世界的幻觉。”见其《中古文学史论》。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繫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幷不多,一共六处,但因“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徵着高情远致的意象。在酒和菊之外,象徵陶渊明的还有“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餘辉。”(《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1)、赵梦頫《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俛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2)、林逋《省心录》: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何耶?盖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欤。

(3)、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4)、元好问《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5)、共工和鲧先前也是帝起用的,后来发现用人不当,杀掉换人,不免有些折腾。可见务必要“慎用才”。陶渊明由此想到历史上的另一个教训:管仲(仲父)坦诚地向齐桓公(陶渊明称为“姜公”,大约是为了避免用“桓”字,其曾祖陶侃的谥号曰“桓”)建言,请他疏远易牙等四个小人,桓公开始还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却反管仲之道而行,最后他竟被易牙等人搞垮了,囚禁在一间小屋子里,连吃饭喝水都不行,只得自杀而死—用人不慎,其危害有如此者。此事详见《管子•小称》。陶渊明诗里说“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与此记载不尽同,当另有根据,或是将历史教训加以简化,以便单刀直入地说明用人不慎将后果严重。

(6)、陶渊明为外祖父孟嘉写的这篇传,王瑶先生系于元兴元年(402),逯钦立先生系于隆安五年(401)或元兴元年(402),其他专家的系年与此基本相同,而这一写作时间值得高度重视。笔者在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

(7)、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幷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鶏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隻鶏、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綺,臒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闢。朱光潜对苏轼的话有详细的发挥:“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綺。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跡;……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綺,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綺。”

(8)、《诚斋诗话》: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是说山间的那种勇气呀,在这傍晚的时分,越发的美妙,飞鸟也都返回自己山间的鸟巢,表面上看,这好像只是在写景,其实它的背后仍然是有着很丰富的意蕴的,这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经历,陶渊明曾经有过出仕的经历,担任过很小的一些官职,但是在这个官场了,他认为自己好像是迷失了方向的羔羊啊,他在其它的诗里面这样写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现在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失去自我到找回自我,陶渊明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终于实现了人境的回归,能不感到心慰吗?这其中是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的,所以当写到这里的时候呢,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水到渠成的出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词中的真意是不是真的说不出来呢,不是的,是陶渊明故意的,不去把它说透,他让我们读者用心的去体会。

(10)、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綫。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幷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着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謚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誄文,这篇誄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11)、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869 

(12)、陶渊明为六朝第一流的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钟记室谓其原出于应璩,目为中品,一言不智,难矢劂咎已。

(13)、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14)、陶渊明打算通过三青鸟秘书向西王母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有酒喝,二要能长寿。饮酒是陶渊明的最爱,当他官任彭泽县令之时,决定将三顷“公田”(代替官俸的田地)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黏高粱),并且高兴地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后来不得已向夫人让步,同意拿出六分之一(五十亩)种水稻,以供全家人吃饭,六分之五还是种酿酒的原料。

(15)、《与魏居士书》: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曰“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后之累也。

(16)、曾经当过桓温僚佐的官员相当之多,其中颇有名人,甚至也包括后来著名的宰相谢安(最后是他和王坦之合作,成功地抵制了桓温的篡权野心),而传记被附载于桓温其人之后者,只有孟嘉一人,他们间关系之密切不言自明。

(17)、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18)、陶渊明读过的《山海经》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子之间都有些什么异同,是一个完全无从确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拿今本《山海经》作为背景和依托去读陶渊明的诗。这里恐怕一定会有不大对头的地方,而除了忽略过去之外毫无妙策。

(19)、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18《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20)、当然这时他还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顺便发点牢骚,他真的下决心归隐,还要在几年之后。

(1)、王安石(陈正敏《遯斋闲览》载):(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2)、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

(3)、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