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韩愈的诗歌开创了什么风格67句

2023-12-07 09:53:28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韩愈的诗歌主张

1、韩愈在诗歌上主张什么

(1)、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2)、倡导“不平则鸣”,透过个人的不幸命运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通过苦吟来抒发自己的愤怒之情,并互相切磋酬唱。

(3)、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4)、韩愈在文学上开辟古文运动,以文为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作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维护着儒家思想的权威性。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5)、创作中,韩孟诗派的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

(6)、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7)、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8)、自韩愈提出这些主张后,韩孟诗派的诗人便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经历有限,视野不够宽阔,取材过于狭窄,大都陷入苦吟的境地,雄奇不足而多怪异,诗境也流于幽僻,但他们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实践着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为主的风格特点。

(9)、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11)、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

(12)、(2)文道合发展“道”的观念,提倡“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欧阳修语)。在重“道”的同时,又注重“文”的作用。

(13)、韩孟诗派有两项最基本的主张:一是“不平则鸣”说;二是“笔补造化说”。第一种观点由韩愈提出,他在给孟郊的书信《送孟东野序》中说到“大凡物不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言。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4)、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

(15)、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16)、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17)、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18)、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19)、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0)、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2、韩愈的诗歌开创了什么风格

(1)、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2)、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3)、这种风格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奇特和“以文为诗”.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秋怀》);“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郴口又赠二首》).韩诗又极喜欢设色敷彩,形成浓艳的色调.如《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云:“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赦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亦气冲融无间断.”韩愈这种奇崛险怪的诗风,也影响了其他一些诗人的作品,蔚为一时风气.

(4)、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5)、韩愈、柳宗元之所以会作为“唐宋八大家”的首要代表人物被推选出来,是因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宗元紧随韩愈之后,不断地影响后来人学习推广古文。这就是“唐宋八大家”前两名排名的主要原因。

(6)、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7)、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8)、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9)、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

(10)、韩孟诗派在提倡“笔补造化”的同时还崇尚雄奇怪异之美。韩愈论诗不以大众的标准而定,他认为那些力量雄大,词语险怪和造境奇特的诗歌才是值得推崇的,因此他将李白和杜甫放在同等的位置,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1)、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也即是用诗笔补造化之不达,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想,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的判断。在此孟郊提倡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规范万物;而韩愈则更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他认为“笔补造化”也就是随主观情思而裁夺造化。

(12)、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13)、韩愈注重师道,敢为人师,曾四次在大唐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教授和校长(教授:四门博士、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校长:国子祭酒),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他的《师说》《进学解》堪称老师、学生必读的经典。他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14)、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15)、古人尊贤敬长,最初将这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朝初年朱右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明朝中期的古文家茅坤又对前两人编辑的书籍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 从此得名。看看这八大家的生卒年月: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唐宋八大家列举时大多是按照年龄排的,比如苏洵的文学造诣不如自己的儿子苏轼,也排在了苏轼的前面。如果说苏洵苏轼是父子,放在苏轼前面不合适的话,那么王安石的文学造诣远比苏洵要高,也没有排在苏洵的前面。

(16)、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17)、以怪为美,以丑为美,在创作上更重视主观,奇怪,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

(18)、“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贾岛、李贺、卢仝、刘叉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19)、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20)、由于提出了“道统”思想,中兴儒学,韩愈也被称为哲学家。

3、韩愈诗歌主张及其特点

(1)、(1)诗文应有教化美刺功能,补世救时,利于风教,切于实用。

(2)、前两句的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超越了从东汉到隋朝的八个朝代六百多年来的所有文章。还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倡议用孔孟之道来治国,来重振大唐的雄威。这是对韩愈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历史功绩大嘉褒扬。

(3)、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4)、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5)、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甚割砭”.《嘲酣睡》诗形容澹师鼾声之大,是“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这种夸诞的描写简直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6)、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7)、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

(8)、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但片面强调,就会模糊诗文的界限,损害诗歌特有的审美特征.韩愈在这方面有过失败,也有不少成功之作.

(9)、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10)、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11)、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柳宗元也开始大力支持韩愈,古文的影响因此更大了。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

(12)、无可否认,做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的.散文自是没得说,诗稍差些,勉强还能过得去.古文运动是他发起的,至少影响了唐宋几代.只是此人说话有点儿不着调,亦真亦幻.说他真,是因为这首诗,也是因为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是因为说实话被贬的,不失忠正.但是韩愈又好像有些爱拍马屁的毛病,如裴度,他就给拍过.不过此公一生混迹官场,难免会有些应酬话,这也就难怪他了

(13)、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14)、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韩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15)、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16)、唐宋八大家列举时都是从韩愈开始,还有生卒时间的因素。

(17)、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18)、“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19)、(3)推崇杜诗韩文,提倡“古其理,高其意”的文章。

(20)、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4、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与韩诗这种风格相联系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这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一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自成一格.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2)、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3)、韩愈认为凡是说出口,写于纸的东西都是不平之音,“不平”即是感情之激荡,或激昂,或悲愤,或凄清或欢愉。这是韩愈给一生穷困,怀才不遇的的孟郊的一封信,他更重视的是那些哀怨者的不平之音。“不平则鸣”还提倡感情上的宣泄,不加限制、痛痛快快的抒发出去,所谓“郁于中而泄于外”正是这个道理。

(4)、韩诗的散文化还表现为章法、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如“虎熊麋猪逮猿猨,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山火》)“母从子走者为谁”(《汴州乱》),他故意打破这种节奏,变成上五下二的节奏.)“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五言诗是上二下三的节奏,他改为上一下四的节奏.)又如七言诗,常作上四下而韩诗却有作上三下四的,(“子去矣——时若发机”,“虽欲悔——舌不可扪”等.韩愈务去陈言,力求创新是好的,但有的诗刻意求工,斧凿痕迹很重,甚至佶屈聱牙,妨害了诗的音乐性和形象性,不能不说是落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

(5)、我们知道,在唐以前,文学上无所谓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6)、韩愈是开风气者,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文起八代之衰,他的地位高是自然的。

(7)、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