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妙处135句

2023-11-11 09:14:3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鉴赏

(1)、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空间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人们相遇的概率,而这种偶然的相遇甚至决定了他们后来的命运———多少个萍水相逢,一见钟情,或是擦肩而过的悲欢故事其实就是这种“地理空间决定论”的案例。因此,人们在分别时伤心落泪,这不仅是对难以逾越的地理空间距离的恐惧,更是对再次相遇概率近于零的绝望预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诗人的豪情才显得惊天动地。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4)、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5)、一切都如此美好,一切都向着王勃为自己预设的轨道推进着,可他并不知道,不久后,命运会给他开一个大玩笑,他的才情,会给他带来名气,也给他引来了祸水。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传诵的名句,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7)、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8)、成语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10)、http://lib.xcz.im/collection/57ea81db0bd1d0005b1a9003

(11)、李白与孟浩然交情匪浅,他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虽然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可这不并妨碍他们结为忘年之交。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亲来送行。

(12)、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13)、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14)、(赏析)此词上阕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阕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15)、朝散郎是唐朝的文散官,从七品,官阶虽然不高,却是个京官,身在长安这个权力中枢。头顶“神童”光环,又有少年进士的佳话,王勃在长安的少年当中,自然是极其瞩目的那颗星。在长安的这段日子,他结识了许多追逐梦想的学子。他们一睹帝都繁华,共话人生理想,吟诗作赋,策马同游,所到之处,挥洒少年意气,尽显才子典范。不久,其中一位姓杜的友人被朝廷任命为少府,要远赴四川守护一方百姓了。离别之际,王勃挥笔写出了这首“不暗淡、不感伤”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6)、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17)、王勃却不同,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他,年少成名,身上散发的是一股青春豪迈的英气。即使是分别,在王勃看来,也要豁达开朗,不需要扭扭捏捏,更不需要为此流泪。

(18)、颔联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联系全诗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19)、岑参是边塞诗人,历来是豪迈慷慨的,但这首送别诗却写得含蓄隽永,感动人心。

(20)、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妙处

(1)、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2)、漂泊和苦辛都是后话,此时的王勃还是那个不会为离别落泪的勃勃少年。他毫不吝啬自己的才华,为唐高宗献上《乾元殿颂》,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令高宗龙颜大悦。此后,朝廷每有庆典大事,王勃都会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当时的沛王,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李贤听说了以后,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3)、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4)、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5)、送亲朋好友出远门,即使对方是前程似锦,双方都是不好受的,其中有留恋、伤心、惆怅等。

(6)、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7)、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情感态度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诗的颔联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滕王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意境寂寥、冷清,高远、开阔。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滕王阁的寂寞,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8)、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9)、◎本栏目鉴赏部分来源于《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译文和注释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10)、张爱玲曾说,出名须趁早。说的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王勃六岁能作诗,十岁通读《六经》,十四岁就上书宰相刘祥道,被誉为“神童”。他不仅是“趁早”,而是“太早”了。少年英才,头角峥嵘,正是最好的年华,就连给自己朋友送别,都掩不住乐观豪迈之情,正如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一般。

(11)、面对朋友的离去,王维说:我们再饮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这老朋友了。一杯酒中,蕴含着我少深沉的情感呢?

(12)、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13)、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14)、苏轼“爱”韩愈,杜甫“粉”李白:诗人追星欢乐多

(15)、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16)、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17)、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18)、李白写诗一向恢弘大气,想象力丰富,擅于运用典故,可这首诗却十分清新。诗中直直地写汪伦来送别自己的情景。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19)、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20)、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3、欣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译文)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吴姬捧出美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朋友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2)、当孟浩然的小舟远去,李白望着浩渺的长江,久久没有回过神来,诗词君觉得,所有的深情的语句,都抵不过李白此时的默然怅望。

(3)、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4)、我们今天的金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9)、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10)、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11)、提起送别,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十里长亭,依依不舍,泪眼凝噎。而少年王勃却一扫颓然之气,开启初唐新风,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是距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如同比邻而居,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这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也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12)、◆唐朝名将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曾评价“初唐四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意思是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应当把培养器量见识放在先,把文才技艺放在后。即先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才能有所成就。

(13)、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在写景。

(1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5)、 答:(1)意境寂寥、冷清,高远、开阔。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2)既有对雄伟楼阁的喜爱和赞叹,又有对自然盛衰无常、宇宙浩瀚永恒、时光流逝不返和古今物是人非的感叹。

(16)、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17)、蜀州:今四川崇州。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18)、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第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19)、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20)、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4、鉴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赏析)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2)、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3)、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4)、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霍松林)

(5)、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6)、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7)、此诗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8)、王勃并未因此洋洋自得,他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止于得到几句称赞和认可。一般人做学问,能精通一项就很难得了,可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研究,还曾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堪称全才。他心有黎民百姓,志在匡扶天下,在这个终极愿望的驱使下,十六岁那年,他参加了幽素科试——这是朝廷不定期举行的特科考试,王勃在这次考试中,毫无意外地进士及第,并被授予朝散郎,成为了当时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9)、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0)、高适送别董大时,正是冬天,大雪纷飞。寒冷的天气并没有让离别更加忧愁,高适反而安慰朋友: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认识你呢?

(11)、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12)、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13)、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14)、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1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该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16)、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1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18)、①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19)、(赏析)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20)、 班级得分及百分比:4—6分,1%;2—4分,9%;0—2分,1%。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欣赏

(1)、孑孓、仄亾、片爿:这些汉字天生一对,你认识多少?

(2)、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2)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3)、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唐代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助手),遂称少府。

(4)、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5)、出处:是初唐的一位诗人王勃在长安赠送一位姓杜的少府到四川上任时写的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7)、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8)、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9)、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资料,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10)、此时,杜即将赴任蜀州(亦称蜀川,今四川崇庆县。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始设蜀州,时王勃已死。故本诗亦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设宴为他送行,写了此诗,作为临别赠言。

(11)、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将两个人分道扬镳、各自远去的感觉写了出来,令人感伤。这世上,同来何事不同归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12)、⑧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14)、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4)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16)、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17)、这首诗,一扫送别诗固有的伤感基调,除了友情,更有豪情。在古往今来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清新高远,堪称经典之作。此时的王勃,有着少年人独有的阳光乐观,他并不觉得离别有多伤感,对他而言,友人远赴四川,是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这和他来到长安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路凯旋,从未经历过挫折的人才能拥有的胸怀,多年后的王勃,就写不出这样昂扬又浪漫的送别诗了,他会说:“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这里的心酸,不足外人道。

(18)、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19)、只要两个朋友的心在一起,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在你身边一样。如此,乐观豁达,真叫人欣赏。

(20)、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1)、小小少年,胸怀大志,文采出众,眼界超凡。一篇《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写尽年轻人对大唐征战高句(gōu)丽(lí)的不服和心声;《上刘右相书》中,反对穷兵黩武,心系百姓民生……这样的人才,连当朝右相刘祥道都要赞一句“神童”,为他上书举荐。成名之路上,当朝著名学者纷纷助推“点赞”,前途一片光明。

(2)、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3)、诗人铺写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

(4)、诗人与友人在扬州(淮上)分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两人即将各奔西东,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5)、始于金秋,终于盛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随着高考、中考的完结,大学毕业典礼的结束,你们毕业了,告别了一段青春故事,也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愿你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深情,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信心,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依然如故。值此建d100周年之际,图书馆开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华诗词赏析活动,离别的诗词,装载满满的人生期许,祝愿离别之际的莘莘学子不负d和国家的期望,担当起青年的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6)、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7)、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8)、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的是,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9)、“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1)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10)、⑦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11)、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12)、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3)、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及赏析意思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华诗词赏析活动

(16)、有时候人们常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与他对比。

(17)、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18)、友人即将要去边疆赴任,王维来送别友人。早晨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旁的柳树也被洗刷一新。

(19)、提起送别,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十里长亭,依依不舍,泪眼凝噎(níngyē)。而少年王勃却一扫颓然之气,开启初唐新风,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距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如同比邻而居,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这句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也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0)、⑤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2)、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代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3)、王勃并未因此洋洋自得,他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止于得到几句称赞和认可。一般人做学问,能精通一项就很难得了,可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研究,还曾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nàn)经》等著作,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堪称全才。他心有黎民百姓,志在匡(kuānɡ)扶天下,在这个终极愿望的驱使下,十六岁那年,他参加了朝廷不定期举行的特科考试,王勃在这次考试中,毫无意外地进士及第,并被授予朝散(cháosàn)郎,成为了当时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4)、后两句形容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时,运用桃潭水的深来对比汪伦情意的深厚,化有形为无形,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5)、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后所作,王昌龄和朋友辛渐相聚后又再次分离。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这孤影就如同写自己此时孤寂的心情。

(6)、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7)、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8)、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9)、成语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10)、《新唐书·裴行俭传》:“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既而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如行俭言。

(11)、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2)、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13)、②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14)、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15)、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