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一95句

2023-08-13 12:03:20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

1、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写了什么

(1)、一是劳作艰辛,收成没有保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其三》)即使披星戴月,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劳作,地里仍旧杂草繁盛,豆苗稀微,何来收成一说呢。所种之地也偏远难行:因人迹罕至而道狭草长。潮湿阴冷的劳作环境也不好受。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袅袅的炊烟中,有农人家庭的温暖,也有诗人内心的安闲。“暧暧”有模糊、不清晰之意,与“远”字相呼应;“依依”一词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上升的姿态。这两个叠字简练而巧妙,将远近村庄的恬静与详和烘托出来,给人一种迷茫淡远的美感。

(4)、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5)、二是“田园”的天地的广阔,可以使他“心旷神怡”。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中,诗人将歆享精神自由的快感,蕴含在一次次“田园畅游”之中。“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此诗申明自己经常徜徉在山水之间,连孤坟荒屋都看得“兴致勃勃”。如果没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享受的话,是不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更别谈从中领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道理”了。在《归园田居·其五》中,陶渊明这样写道:“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年老体衰虽是遗憾,但并不妨碍自己在田园山水之间享受精神无所挂碍的自由。连山涧都变得“善解人意”,既“清”又“浅”,恰好“可以濯吾足”。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里也有一二“近邻”,可以把酒言欢。这种“近”,不仅是地理距离上的近,更是情趣意旨上的“相投”,以至于让清静淡泊的陶渊明都“激情”了一把:“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④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7)、“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8)、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9)、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

(10)、本专栏音频资源来源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非常知名的栏目《阅读与欣赏》。暂时没有与音频对应的文字资源,以下文字,仅为大家欣赏和理解提供参考。

(11)、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13)、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14)、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非常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15)、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16)、⒂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7)、✦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18)、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19)、穷巷:偏僻的里巷。鞅( 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20)、「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一

(1)、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2)、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3)、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多一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5)、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6)、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7)、回归田园,是诗人适性之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回到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园,诗人内心充满舒畅惬意的美感,真是见山山含笑,见水水有情。这种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贴切的比喻来表达。

(8)、✦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近局:近邻。

(9)、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10)、本专栏音频资源来源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非常知名的栏目《阅读与欣赏》。暂时没有与音频对应的文字资源,以下文字,仅为大家欣赏和理解提供参考。

(1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1992:951-952

(12)、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13)、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14)、陶诗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

(15)、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16)、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17)、“田园”之苦虽然无法避免,但“田园”毕竟给了陶渊明最想要的东西:精神自由。

(18)、二是精神的孤独与困苦。“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归园田居·其二》),和陶渊明有所交际的人是什么人呢?是“墟曲人”(农人)。他们和陶渊明的共同话题也仅止于田间劳作罢了:“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只是单纯说些田间耕种的事,而没有其他“杂言”。那什么样的话属于“杂言”呢?当然是农人们不能体会的话题,比如陶渊明作为知识精英的精神追求、困苦和无奈。陶渊明能和“墟曲人”探讨这些话题吗?显然不能,这样的话一出口就成了“杂言”,显得多余而无聊。“抚孤松而盘桓”的心意不足为外人道。这种精神孤独和困苦的处境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相比,实在是痛苦莫名。

(19)、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20)、诗人受了十三年官场生活的折磨,今天终于过上了有尊严、无矫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适、纯朴、随性的田园之中,那种欣喜与快慰又怎能一语道尽。

3、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三

(1)、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2)、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3)、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4)、我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6)、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非常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7)、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8)、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9)、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1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1)、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12)、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13)、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14)、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15)、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五古中之精金秀玉。陶公本色,于这样诗可见。”

(16)、✦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7)、“尘网”后一句中的“三十年”,则是对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种夸张性写法,既写受“樊笼”煎熬之久,又写受“尘网”蒙蔽之深。今天终于挣脱“尘网”、冲出“樊笼”,身心的舒展无与伦比,重获自由的喜悦,寓于对官场极度厌恶的贴切比喻之中。

(18)、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19)、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20)、“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4、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五首

(1)、③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2)、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3)、陶诗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

(4)、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非常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5)、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6)、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7)、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该是多么的自在,尽可极视听之娱,享口福之乐。“荫”“罗”两个动词既绘出了树木绿荫覆盖、排列有序的生长状态,“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显得格外亲切”。

(8)、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9)、感谢豆芽小屋 http://www.douyahouse.net 友情支持

(10)、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11)、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1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3)、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14)、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15)、✦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16)、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17)、“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18)、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挠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19)、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20)、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5、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乐鸟是什么鸟什么什么鸟鸟恋旧林

(1)、「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盛宴最具人气的美学视觉冲击」

(2)、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3)、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4)、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5)、✦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6)、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7)、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8)、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9)、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10)、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11)、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12)、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3)、这首诗比其他几首多了一些现实的感触,诗人的本性本来就与虚伪的世俗格格不入,喜欢清新美丽的大自然;而官场的污浊约束更增加了诗人对田园的热爱。自由和谐的田园生活,纯洁素朴的田园景色,让诗人感受到了身心的解放,他悠然的、不知不觉的就融入了理想的家园里。

(14)、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15)、✦羁(jī)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