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爱国的诗人和诗句大全143句

2023-08-11 12:29:3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爱国的诗人和诗句

1、爱国的诗人诗句和题目

(1)、同年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说了一段热情洋溢的大话后,有感于刘克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这一年,刘克庄六十岁,一身兼五职,挤身于朝廷显要,成为朝中重要的命官。

(2)、靖康之耻,宋钦宗以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埋葬了北宋政权。私利熏心的宋高宗赵构为一己的皇位,甘愿偏安于东南一隅,断送了几多收复中原的绝好机会。而历年的战争不仅消耗了国力,而且让整个社会背负着巨大的战争负担。不断加重的赋税,流离失所的灾民,逃不掉的兵役,数不清的伤残军士,这一切的悲剧都在动摇着南宋政权的稳定。

(3)、刘克庄既有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但他对自己国家政权的腐败,上层统治阶级醉生梦想的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深懂得,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不仅要有一大批舍生取义的爱国壮士,而且更迫切需要清明的政治,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作为支撑。可是,长期的战争,早已使人民无法承受,士卒不堪驱使。将帅却无能昏庸,南宋朝廷里权臣一手遮天,贪婪作恶,这样的国家在战争中还能有什么胜算?刘克庄在五百多首的政治诗,正是表达着这样的同情、忧虑、不安和无可奈何的长叹,他的诗歌作品《国殇行》、《军中乐》、《赠防江卒》、《苦寒行》、《筑城行》、《书事二首》等,都是表达内心的矛盾。

(4)、《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翻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6)、以“骂名”得中进士的愤怒青年龚自珍|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NO.125

(7)、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们,忧国忧民,为了d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才是可歌可泣,他们的大无畏英勇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8)、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知道的爱国名言警句诗词并不多,我想,无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也知道的不多,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识字。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那颗爱国的心❤。这首就义诗是我小学的时候学的,然而却在心底深深的种下,这许多年并不敢忘记,以致于后来选择参加入伍,为保家卫国贡献一点点力量。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必须一心一意,前赴后继的,那是一种决然。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很多人生在和平长在和平,已经没有那种危机感了。有今天的环境是多少革命前辈前赴后继有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坚定的热爱祖国,才可以让这样的和平和谐富强的伟大祖国得以继续强大,屹立于世界巅峰。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9)、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辑大合集(31-60)

(10)、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11)、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三辑大合集(61-90)

(12)、腐败的统治,耻辱的和议,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像一个巨大的磁场,集合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走在一起。并为时代鼓与呼,为人民起码的温饱生活,向统治者发出强烈的抗议。十三世纪初,正是史弥远一手炮制的“嘉定和议”之时,一批具有广泛民间性质的诗人,怀着报国无门的遗憾,怀着对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关切,他们诗歌抒发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也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抗诉。公元1225年,钱塘书肆陈起汇编刻印的反映江湖派创作水平的诗集——《江湖集》问世。这本关注当下、关注民间、关注国家的诗集一出现,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京都官民热议的话题,其中抨击时政的诗歌尤为流行,成为当时一大文学现象。

(13)、南宋最大的实际情况是外患,前期、中期北方被金国占领,后期又面对更加强大的蒙古,最终灭亡在蒙古的铁骑之下。整个南宋处出在这样风雨飘摇之中。陆游一直是主张收付失地的铁杆主战派,这一点,成就了陆游的历史地位,也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他也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面对残酷的现实,陆游把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慨抒发到了他的诗词中。

(14)、回朝不到一年,除了忙碌之外是辛酸、不安,亡国之忧时时侵绕着他的思绪,一望见京都的那宫那殿那街那巷,痛苦油然而生,他不得不告别熟悉了六十年的临安,那里有他童年的梦,少年的梦,青年的梦,和国富民裕的梦想。可这一切都如昨夜空空的梦,这一切落花残局注定有人去收拾,但不是自己,不是刘克庄。

(15)、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十月,刘克庄仍不能退休,仍以七十五高龄出任建宁府知府。在建宁知府任上,刘克庄力所能及地掌握着整个府衙的大事,其他那些闲散琐事,全交给手下打理,倒是过上几年“优游觞咏”的日子。

(16)、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7)、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8)、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9)、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

(20)、公元前660年,也就是周惠王十七年,由于卫懿公昏庸腐朽,养鹤成癖,不理朝政,导致赤狄趁机攻打卫国,卫懿公准备派兵抵抗,卫国士兵有的背叛卫懿公,说:“让鹤去抵御狄人,鹤实际上享有俸禄官位,我们哪里能打仗!”结果卫军大败,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

2、爱国的诗人和诗句大全

(1)、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3)、史弥远于嘉定元年(1208年)九月签订的宋金和议,增加了大量的岁币和“犒军银”,肯定是转嫁在老百姓身上,加剧了南宋老百姓的负担。长期以来,岁贡和岁绢,早已掏空了国库,国家财政难以为续,人民更是被盘剥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了人、田野、草屋、野草。刘克庄对南宋屈辱长期侍金的和议政策,有着无限的痛惜与愤怒。

(4)、这是诗人刘克庄的肺腑之言,一个濒临覆亡的王朝,没有多少人关心如何奋发图强,皇帝、大臣、天下一大帮臣工政客,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味打击新学、贬谥先朝人士,扶植理学,树立理学为国家统治思想,起用一大批空谈误国的理学人士。眼见着满朝人士夸夸其谈的丑恶嘴脸,刘克庄就这样不顾自己的政治前途、个人安危,直言不讳,表达出一个诗人拳拳爱国之心。

(5)、柄臣浊乱天下久矣,……柄臣与其徒皆攫取陛下之富贵而去,而独留其大敝极坏之朝纲,……小人恃智巧,君子恃天理,人生之正,而天与人又有时而不然,桧十九年、弥远二十六年而衍七十日,光九月,君子之难取必于天如此。

(6)、或许宋理宗心中有着难言的痛苦,对于史弥远滔天的罪恶,他不是不知道,已在其执政过程中,多次纠正过,君王与权相之间也没有产生过太多的过节。在那九年共同执政期间,皇帝和宰相的合作还是可以的,宋理宗把刘克庄的诏书批给右相郑清之,让刘克庄昔日的恩人去摆平此事。

(7)、大概1129年4月间,岁年45岁的李清照和丈夫离开江宁乘舟,经乌江时,此处恰是当年楚霸王项羽兵败后,来到这乌江不肯乘船逃走,而拔剑自刎的地方。

(8)、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9)、《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祖国之树屹立不倒,祖国之花永不凋谢,祖国之水万古长流。

(11)、“万古下泉诗”的下泉,典出《诗经·曹风》“下泉”篇:“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原系曹国人怨恨国政腐败、盼望贤明治事而作。用“下泉”对偶“中国”,结构与词性上十分对称匹配,意义上更是递进一层,非常巧妙。诗句表现了诗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坚贞气节。读来朗朗上口,不仅让人顿感意气高扬,正气凛然,而且其爱国忧民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12)、鸿砺教育冬令营由于疫情原因同步转为线上授课啦!!

(13)、宋孝宗即位后,注意发展经济和文化,在其在位二十七年间,农桑、水利皆有发展。他倡导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不仅使沉寂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有了重大发展,同时,改变了王安石新学被程朱理学一味打击的局面。南宋中期,出现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洲、陈亮、叶适,也出现著名的文学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被史学家称为“孝宗中兴”

(1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5)、宋末元初一批理学人士加入由脱脱主编的《宋史》编辑队伍,处心积虑地打开刘克庄的生命档案、诗歌创作史,用高倍放大镜,过滤刘克庄的生平,甚至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一个个不厌其烦地翻阅刘克庄的每一篇诗词、每一页稿件。他们要在这些文字里寻找刘克庄“内奸、叛徒、小人”的证据,穷尽一切地收罗虚虚实实的只言片语为的是把刘克庄打下文坛,打入历史的谎言之中。

(16)、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再次南侵,进逼到淮扬,宋高宗赵构不敌抗,也不顾及遗民死活,只顾着自己的性命仓皇南渡。

(17)、历史的真实一直在岁月的雾霭之中,七百多年过去了,谁都看不清原来的内容。作为那个时代理学大师真德秀的门生,刘克庄实在太冤枉了,暂且不说刘克庄祖父、父亲也一直崇尚理学,传播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学家族。刘克庄任建阳县令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祠四君子,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对于宣传理学,刘克庄一生可谓不遗余力,但他却落选了,成了《宋史》之外的无名小卒。

(18)、“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9)、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20)、诗歌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爱国情怀的文学载体,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人们都能在这些爱国作品中找到共鸣。它们或许借古叹今,所以在诗歌里,你会看到在战场厮杀的英勇将军,如“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军李广;又或许表达情感,所以你会在诗歌里看到作者的美好心愿,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理想;也可能直抒胸臆,直截了当的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无论哪种,我们看到的只有无数的爱国诗人饱含的对国家和百姓的热情与爱!

3、爱国诗人及其诗句

(1)、《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3)、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原本考中进士,却被秦桧排斥,免除了名次。

(4)、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刘克庄有着祖、父两代进士官员的恩庇,作为“官二代”进入官场。或许他的诗名也助力于他,更快地协助他声名于京都,更早地熟悉他一生所不擅长的政治舞台。诗人的桂冠,出身名门的背景,刘克庄却不得不去从事关于权力的职业。这只是他命运的开端,也是他身不由己的开始,他的生命轨迹,由此被改写在年轻的版图上。

(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6)、面对无穷无尽的战争,面对屡败屡战的抗金战争,刘克庄的内心郁积着巨大的痛苦、愤懑、矛盾、无奈、悲伤。他目睹着战争给人民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看不到希望的悲惨生活,整个国家陷入了失败、彷徨、割地求和的窘境。他又多少希望战争能给南宋政权带来生存的转机,让一两场赢得胜利的战争为南宋王朝带来永久的稳定与发展,这一切的牵挂与思绪都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

(7)、刘克庄的诗人性格确实给他的从政带来了负面影响,写诗讲究的是真情实感,有感而发,是抒情、咏物,是反映社会现实。而政治看重手腕、人脉、难得糊涂、是朋d之争。因为在此后的岁月里,刘克庄变换了很多种的领导岗位,有的一个岗位只干几个月,有的岗位还没有到位,就匆匆辞职或变动,多次担任授官宫闲差和提举宫闲差。如此频繁变动工作,历史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展示刘克庄作为政治家“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执政能力。

(8)、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9)、时间往前,朝代更迭,可属于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爱国精神却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日日夜夜提醒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一刻也不曾忘记,一刻也不敢忘记。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里,体现在抗倭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里,更体现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里。它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节气,是爱国诗人笔下的一句又一句的感动!

(10)、这是少年刘克庄留下的一些轶事,或是历史给他的评价。刘克庄正是以他天才的文学特质,走进了诗歌的殿堂,同时开始了一生跌宕起伏的宦海沉浮。也许因为他优秀的诗词作品,刘克庄得到了官场高官的赏识,让他走得更远,甚至也得到皇帝特殊的敕封,在大宋政治舞台上长袖飞舞。可他毕竟是一个诗人,诗人与政治家的职业自古至今,概不相容。性格、气质、性情、学识等一系列的水火不容,终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无法回避的伏笔。

(11)、《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好在刘克庄的书生意气,让他领着二十多年工资,却以宫差这种闲职,不用上班工作,可以在家读书作诗。感谢苍天,正是有如此多的时间,刘克庄才能写出四千五百多首的诗歌、二百多首词、诗话四卷、赋一卷、散文小品若干篇。一个优秀的诗人最需要的是时间、经历,不是权力、财富,一个如此多产的文学大师,更需要是那滚滚而来的时间长流。真庆幸一个诗人一生能有一半的时间不要工作,却有一份工资,保证自己一生衣食住行,翻开中国文学史也只有刘克庄这个诗人,独享着罕见的殊荣。

(13)、爱国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儿女情长,它将诗歌的格局扩大,表达的情感也更能引起共鸣,更深远而有意义,这也是它能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14)、一个女儿家,远嫁他乡,自然思念故国,许穆夫人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能歌擅诗。借诗咏志,作《国风·卫风·竹竿》一诗:

(15)、祖国强,我强;祖国富,我富,我和祖国血肉相连!

(16)、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17)、诗人的心和人民共冷暖,和士卒共冷暖,在他大量的诗作中,表达自己的同情、关心和亲切的忧虑。百姓的战争重负,士卒的牺牲,军人家属的不幸遭遇,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行中。

(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0)、在我们当代应该是找不出如此这般之人了。让我们谨记他。

4、爱国的诗人的诗句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脱脱主编的《宋史》里,史弥远却成一个可以大篇幅推介的忠臣、国家栋梁。这个假旨杀韩侂胄、矫诏立宋理宗的“窃国”大盗,在脱脱笔下成为谦谦君子,居然编撰“理宗要进封史弥远为魏国公,史接连六次推辞,不肯接受,并请求解除职务,返回故里”的天大谎言。或许在这些历史学家的笔端,一个人的历史可以随意篡改,连鬼都不会相信的谎言竟成为历史,小人、奸臣却成为为人处世的楷模。

(4)、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5)、一代文学宗师,一个中国文学上不朽的诗人,一定有着与他文学成就一样特别的性格,他傲然的个性,狂放不羁的品质,尖锐的嘲讽、直戳人心的言语,在长达八十二年的生涯中,已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性格缺陷。他既有豪放的性情,广交天下朋友,又有率直的情绪,厌恶看不惯的异己。他的才华因为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才华。他除了作为一个诗人之外,还有朝廷官员、同僚、诗友、亲戚等社会成分,他的身上一定有着小人正在寻找的东西,他已被放在透明的祭台上,任凭那些历史学家的批判。

(6)、公元1227年,经过一番精心布置,史弥远开始针对《江湖集》采取暴风骤雨般的政治运动。从政治上剥夺江湖诗派所有具有官职的诗人一切职务,并定罪流放,对一些没有职业的自由诗人,驱逐出京都,遣送回原籍。从文本上毁灭《江湖集》,不仅四处收集《江湖集》,集中烧毁,而且把《江湖集》刻版,刀劈火烧,以彻底堵绝《江湖集》再刊。以宋理宗诏书明示天下士大夫禁止作诗,凡作诗的官员一律革职。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江湖诗祸”。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他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极 其坚定的抗金志士和爱国词人。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0)、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11)、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京都临安上书朝廷,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到皇帝手中。后客居吴下苏州,寄食于报国寺。

(12)、《示儿》(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3)、出处:(宋)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14)、(3)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15)、1127 年,金军消灭了北宋王朝以后,又连续不断地发兵南侵,进攻南守 王朝。辛弃疾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激烈的历史时期。他一 生中,始终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坚持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抗战路线。

(16)、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7)、公元1187年春天的某一个早晨,刘克庄出生于莆田城后村一个书香门第,丰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求学氛围,优异的家族遗传,刘克庄从小就表现出一个诗人优秀的天赋。莆田、后村、宅院、街市,一切的场景都会熏陶一个诗人的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从童年开始萌芽的那颗诗心,刘克庄走上了一个职业诗人的艰难之路。

(18)、世袭皇恩的家庭背景,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处于政治风口浪尖的个人处境,决定了刘克庄一生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决定诗人一生割断不了的政治走向。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刘克庄,他一生的感情在政治诗的河流上匆匆忙忙地流淌,并以优秀的作品政治诗确立了刘克庄作为诗歌领袖的地位,他的一生也从不间断对政治诗的创作。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奔波在故乡与京都之间,游行在战争与战争之间的边城,刘克庄那颗敏感的诗心,始终和国家、民族、战争、胜利、人民这些关键词连在一起,他对战争胜利的渴望溢于言表,哪怕一些点滴的好消息都会让人欣喜若狂。

5、爱国诗人及他的诗句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出处:(唐)杜甫的《春望》,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4)、从某种意义上,命运是公平的,命运只能给刘克庄才华、诗歌,但不能给他权力、富贵,不能让他一个独享人生美好的一切。因此,刘克庄一生在政治道路上的颠沛就合乎其性格与命运。幸福的日子过得并不久,刘克庄的性格之魔又显示出来,又陷入朝中权力之争,积极参与奏请罢免宰相史嵩之。好在宋理宗了解这个伟大诗人的性格,对刘克庄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但他深知刘克庄不能久留在临安,让他陷于深不可测的d争之中。一纸诏书,让年已六十的刘克庄再到基层锻炼。

(5)、这是刘克庄一份写于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八月的《召对札子》:

(6)、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NO.124

(7)、史弥远伪造密旨谋杀韩侂胄,矫诏废太子立理宗,成为闻名天下的“窃国大盗”。特别是“嘉定和议“中降金乞和的卖国行为,引起南宋军民的强烈不满。但史弥远为改善自己“窃国”“卖国”形象,听从理学人士刘爚的建议,大力倡导理学,对不符合赐谥条件的理学家朱熹、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分别特赐谥号为文、元、纯、正、明,盲目提高理学派的社会地位,以争取理学派对其擅权独政的支持,企图以此掩盖其奸臣的真实面目。

(8)、此诗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显示了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9)、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八月,当了三十年皇帝的宋宁宗,结束了自己浑浑噩噩的一生。权倾朝野的史弥远,联络了朝中大臣及后宫,策划、发动了宫廷政权,废掉了对自己不满的太子赵竑,另立皇室宗亲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

(10)、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11)、我的青春 我的书声——献给广化寺释迦文佛塔

(12)、 ————拿破仑

(13)、《梅花》诗案、江湖诗祸,成为史弥远的敌人,史弥远是脱脱笔下的正人君子,刘克庄只能当个小人。刘克庄的批史火力,却成了和权相郑清之反目为仇的薄情之人,还有史嵩之的“夺情”之罢免案,又成了刘克庄不成熟的表现。十首关于贾似道的贺诗,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彻底把刘克庄放进历史的地狱。五十五年的仕途,四个曾经的宰辅,都是刘克庄挣不脱的枷锁,去不掉的魔咒,他在历史上已伤痕累累。

(14)、出处:(明)于谦的《石灰吟》,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甚至将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

(15)、出处:(宋)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16)、一个国家,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灌输爱国思想,并在一日又一日的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明辨是非,开始懂得爱国的真谛。自国家诞生之初,爱国思想就行成了,于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爱国人士,这些生在古代的爱国人士,大多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写进诗词歌赋里,这些人,或许是忧国忧民的百姓诗人,又或许是文武双全热血青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但不管是文还是武,是乱世还是盛世,他们都拥有着永不磨灭的,相同的家国情怀!

(17)、一代理学宗师真德秀以拒绝在朝庭任职的逃避方式,对史弥远的倒行逆施发出无声的抗议,并以此躲避作为一个理学人士在那个时期所能享受的特权而落职回乡讲学。以一介士子宣扬理学成了真德秀最好的人生选择,从公元1125年十一月至公元1232年,七年间,真德秀在浦城乡下过着田园生活,著书立说,开坛讲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理学。

(18)、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19)、《江湖集》的发刊,让这些诗人名声大噪,他们的姓名和作品迅速被人们认识、推崇,在人们口口相传中,一个具有影响诗歌流派——江湖诗派已在京城文学圈里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江湖诗派发起人和领军人物,刘克庄理所当然地坐上老大的位置,成为江湖诗派的精神领袖。江湖诗派成为南宋后期文学的中流砥柱。

(20)、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再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3)、祖国,您让我们挺起腰杆,我们为您添砖加瓦。

(4)、是年,刘克庄沉默十一年后,出任建阳知县。这年,刘克庄已三十八岁了。

(5)、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出处:(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8)、其实要说到爱国诗人,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诗圣杜甫了,杜甫的诗许多都是对国家的一种感慨,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对国家的境遇有着自己深深地无奈。他的《春望》就是这样一首感叹家国沦陷的诗: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年已七十三岁的刘克庄,长时间沉浸在国家危亡的忧虑之中,对如此难得的胜利消息,欣喜若狂,立即铺开案桌上的宣纸,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连续创作十首诗歌,颂扬贾似道、歌颂抗蒙壮士。

(11)、我不知道小人与妓女如何混进写历史的队伍中,又如何用他们的历史价值观、历史判断,写一部能让人相信的历史。但我知道,元朝历史学家脱脱主编的《宋史》,那些参与撰写与编辑的历史学家,大部分是来自小人与妓女,或者是具有小人与妓女这样血统出身的。因为在这部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中,作为南宋后期文学大家的刘克庄,竟无一席之地。也许是这个蒙古族血统的历史学家,因元军在兴化军城遭遇特别顽强的抵抗,死伤数万人,就对兴化、对兴化籍人士有着天生的偏见与歧视,不仅凭着个人的喜恶,对历史人物进行取舍,在长达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里,只有几个莆田人立传,而且颠倒黑白,忠奸不分,把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写成奸佞。王安石就成为脱脱笔下的头号奸臣,成为大奸大恶之人,连王安石之子王雱也被书写成剽悍阴险、睥睨一世的恶人,所有参与王安石变法的执政大臣吕惠卿、章惇、曾布、蔡京、蔡卞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

(12)、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最猛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爱国的人,就是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国家更加强大。

(13)、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也没有任何的求证渠道,贾似道的弥天大谎,欺骗了宋理宗,欺骗了整个国家和人民。当然,欺骗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也就不足为奇。对国家和民族倾注了全部感情的诗人,突然间听到一个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民族英雄”,再溢美之词也不为过。他的诗歌创作基于抗蒙战争中获胜的将士,并不知道贾似道暗中向蒙古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历史有人却把这些诗词作为贬低刘克庄人格的证据,把诗歌中一些词语、解读作阿谀、奉承、附和贾似道,进而,彻底否定刘克庄作为南宋后期文坛宗主的地位。

(14)、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十一月,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因不满史弥远擅权废立,一再推辞新的任命,迟迟不去临安赴任,又借请假顺道回到家乡浦城。浦城与建阳邻县,刘克庄久慕真德秀的大名,一听说真德秀辞官回乡休闲,赶快直奔浦城,投入真德秀门下,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一生大力宣传理学。

(15)、七年之后,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兵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6)、《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卫懿公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从此之后,这位美女就被称为许穆夫人,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她的真实名字。

(1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8)、在他大量的《召对札子》中,宋钦宗、宋理宗、司马光、杨时、秦桧、史弥远等大力推崇理学的人士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他毫无客气地点了先朝皇帝与大臣的名,也昂然地抨击了当今皇帝的弱点。他的无私无畏,早已超出了一个理学人士的信仰范围,他问心无愧,他的言行体现了一个诗人所具有整个社会的良心。

(19)、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20)、山清水秀的莆田,菊篱梅墙的老家,终于安息了一颗永不平静的诗心,他那跌宕起伏的命运之路,有多少次惊险与困苦,有多少次失意与绝望,可他凭借着坚韧的意志、不灭的文学炉火,走过千回百折的人生。刘克庄的晚年有了此刻的安宁,可他那忧国忧民的心灵,却又是那样多愁善感,还是那样牵挂他的国家、他的民族、他的人民。

(1)、这是一个时代的人民期待和平,热爱国家的共同美好愿望,也是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在爱国诗人这点上,杜甫是当仁不让的。其实除了这首《春望》,如《蜀相》里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登楼》里的“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等诗句都能体现杜甫对国家,对人民深深地热爱,这种因国家而忧愁的情怀,是杜甫最真实的写照与最明显的特征。

(2)、他叹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也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可耐不过“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3)、咸淳十年,也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即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赵禥驾崩,其子赵顕继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汉奸吕文焕同伯颜率兵攻打鄂州,汉奸刘整同博罗欢率兵攻打淮西,直逼江南。此时,郑思肖从苏州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4)、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5)、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初,刘克庄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又挤身于朝廷显要的位置。

(6)、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每个人回望过去这段历史,都不免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愫,这种情愫来源于对国家的归属感,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是深埋在骨子里的,这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有忠君爱国的说法,所以说,爱国是一种很深刻的精神核心。

(7)、为了国家,他能舍弃荣华富贵,为了国家,他能宁折不弯,为了国家,他视死如归。

(8)、其意思为: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9)、其意思为: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10)、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11)、汉初贾谊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是景慕屈原的人。李白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是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1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3)、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等,都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14)、翻译: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5)、流水潺潺的延寿溪畔,一处向着北方的小山坡,埋葬着莆田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也是福建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依然用朴素的方式,依恋着流水般清澈的民谣,故土四季如春的鸟语花香,他依然用执着的凝望,目视着他残垣断壁的王朝,苟延残息的政权。

(16)、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17)、屈原对祖国无限忠诚,虽遭流放,仍矢志不移,并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18)、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刘克庄以“郊”恩补将士郎。开始了一生动荡的宦海生涯。

(19)、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20)、“江湖诗祸”留下了几多诗人一生都不会明白的谜底。多少人因此被打入牢狱、流放,甚至客死他乡。作为江湖派领袖,刘克庄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秘密又如何能告知于天下?他与史弥远的对决又是如何?历史将会对刘克庄如何评判?他与政治恩人郑清之的关系又如何能善始善终?历史又是如何给他留下一笔关于江湖诗祸的真实故事?太多的问号,留给刘克庄,留给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1)、六年前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周末,踏着温暖的阳光,走进后塘一条古老的小巷深处,我在努力寻找一个叫后村的古老地方,籍望寻找先生生前的生活场景,去拾起先生留下的蛛丝马迹。可是,在一片繁华的废墟之上,在一片古老的砖瓦之上,在一片弥漫着千年文化的泥土之上。我仿佛听见先生一如往日的愤怒与呐喊,那和喊破了的喉咙、异常嘶哑的音质,就像骨断的声质,又像是划破了血管、血喷的音量。先生无牵无挂地奔跑在废墟之上,轻吟着那段青春留下的诗歌绝唱。

(2)、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刘克庄敏锐的文学基因,他少年轻狂的心,长时间浸染在这文化的海洋里,并不断培育着他的气质、灵感,和一个诗人应有的爱国情怀。尽管刘克庄并没有和其他同乡学子走上万人拥挤的科举之路,但他的心已全部沉醉在一首诗的远方,一阙词的源头。他已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灵魂、感情,全部交给诗歌。

(3)、《江湖集》中的诗作针对时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但史弥远并没有多少文学细胞,更说不上欣赏水平,一开始没有采取什么政治行动,认为这只是一些文人的哀声叹气,也没有放在心上。但史弥远把持朝政,施行黑暗的阶级统治,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一些朝中命官也常借用《江湖集》中的诗句,含沙射影,讽刺史弥远。史弥远从其幕僚及d羽的口中,才知道江湖诗派和《江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