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宋词三百首中李清照的词150句

2023-08-10 11:46:24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

1、宋词李清照诗词

(1)、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2)、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鞠,本用菊。

(3)、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销:一作“消”。

(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6)、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最后宽慰自己说:“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那是宽慰自己说,有得到就终究有失去,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我这与文物共存亡的人生、悲惨的命运,又何足道呢?可是话虽如此,每天清晨,她看着仅剩的书册和赵明诚当年手书的《金石录》,却悲叹地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意思是说,明诚啊,你当年在这些字画和这《金石录》上手书的题跋、字迹的样子,还如在目前,可你坟墓上的树木已成拱。我与你阴阳两隔,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孤独寂寞的样子?

(7)、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8)、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9)、“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同样有一首写元夕的宋词,但不同的是南渡后的李清照笔下的元夕却是伤感悲凉,感染力极强!奇怪的是,李清照这首绝佳之作却被列为《宋词三百首》之末。

(10)、下片上来再点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写的是重阳佳节赏菊饮酒,大概是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着精神到东篱把酒来。可是赏菊饮酒,并没有宽解她的愁思、愁绪,反而在她心中掀起更大的情感波澜。“有暗香盈袖”,可见菊花开得极美,极让人陶醉。可是这么美的眼前景,这么唯美的氤氲香气却无法送给自己思念的人。所以所谓“暗香浮动”又岂止是花香,也有自己那不尽的愁思啊。

(1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4)、这时,秋雨又来了,这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时,当能说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我想一定如她在说“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时候的李清照一样,一定是热泪盈眶,一定是在泪眼模糊中又看到她心爱的爱人和当年曾经无比幸福的美丽时光。

(1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8)、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19)、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无功《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20)、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2、宋词三百首中李清照的词

(1)、说到这三句经典,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琅环记·引外传》记载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易安作也。”这句话是说,李清照写下这首思念丈夫的《醉花阴》之后,就把它寄给了在外求学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读完之后啊,哎呀!感慨万千,娶了这么一个有才的老婆,就起了好胜之心。

(2)、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3)、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4)、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著“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镟风,九是虚数)!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是从眼前所见写起,这应该就是李清照的闺房。“薄雾浓云”呢,未必是外面的天气。我们知道“醉花阴”在词牌又叫“九日”,就是说的重阳这个季节,这个时候已届深秋,但是秋高气爽。在古代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的空气环境下,这个季节很难是“薄雾浓云”的那种阴霾天气。但是在李清照无比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心中,又会产生一种愁云笼罩的感觉。那么这种愁思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薄雾浓云”其实就是眼前所见,因为屋里点着香嘛,因为“瑞脑消金兽”嘛。“瑞脑”就是龙涎香,又叫龙脑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香。“金兽”就是一种兽型的铜香炉。要知道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尤其是赵明诚还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他的《金石录》是和欧阳修的《集古录》(《集古录》,即《集古录跋尾》,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共10卷,书成于宋嘉祐八年(1063)。作者欧阳修(1007~1072)是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齐名的,所以赵明诚和欧阳修是并称“欧赵”的。所以他们家的金兽之状的香炉我估计不是凡品,烧的又是瑞脑龙涎香。喜欢香道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在居室之中、在铜香炉里燃起龙涎香,使得屋中产生“薄雾浓云”之状,应该是让人十分陶醉的。可是就在这个本应让人陶醉的香雾缭绕的环境里头,李清照却产生了愁的感觉,而且因为这种“薄雾浓云”产生了阴云笼罩的感觉,从早到晚,所以叫“愁永昼”,整个白天都在这种烟雾笼绕的环境里愁思难遣。为什么那么忧愁呢?因为马上就是重阳节了,可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自己心爱的人还远在天涯的一方。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译文: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7)、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8)、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9)、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10)、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1)、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12)、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13)、上阕写今日元夕之落寞,下阕转而回忆昔日汴京元夕的繁华热闹!“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轻快自然的语调道出当年的繁华快乐!然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再也不是当年的欢乐少女,对热闹繁华已然淡漠,“怕见夜间出去”!

(14)、对于首句,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评价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则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张端义此说一出,遂为定论,易安赋词真如公孙大娘舞剑。后来像元代的乔吉﹝乔吉(约1280~约1345)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模仿作“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真是东施效颦,更是反衬了李易安的才高绝伦。

(15)、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16)、词的上片回忆当年和闺蜜分别时的情形,那时候姐妹们纷纷泪湿衣衫,唱着送别的小曲。这里的“四叠阳关”是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曲子,后来成了送别神曲。这首曲本是三叠,但词人却故意说成四叠,与后句中的千千遍一起,表达了与闺蜜间的难舍难分。

(17)、对于这一句的句意,大多数人认为是清晨起来的李清照四处找找看看,却只见冷冷清清,于是心生凄惨与悲戚。但是我想说的是,晨起的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呢?有人以为孤独中的李清照会闲不住地东找找西看看,借着下意识的举动去排解心中的愁苦,我以为不然,真正的愁苦无需借助动作上的释放。那么李清照说的“寻寻觅觅”到底是什么呢?她要寻觅的东西又是什么呢?那时的她流落江湖,孀居独处,身边早已没了心爱的爱人,甚至连亲人也无一个。想来想去,七十岁的李清照,身边能拥有的,也就是她无时无刻在流离失所中还要紧紧地带在身边的,也就只剩她和赵明诚的点滴心血——几幅最珍贵的金石字画了吧?

(18)、李清照这首《永遇乐》以昔日元夕对比今日场景、以繁华之景写悲哀之情,一句“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尽了内心的矛盾、孤寂、回忆!这首宋词在所有写元夕的宋词中都应能排进前但是《宋词三百首》却将这首词排至最末。

(19)、“乍暖还(x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一般注本包括很多中小学教材都注读成“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还这个字是多音字,它的本音确实是读作还huán,肯定不能读作hái,hái是现代音、白话音。那么《说文解字》说:“还(huán)者,复也,还(huán)者,返也。”那么,“乍暖还(huán)寒”是刚暖又回到寒冷吗?我个人反复揣摩,觉得它还有一个读音,读xuán,原本通假,“扁鹊见蔡桓公而还走”,它通旋转的“旋”,后来又引申为“忽然”的意思。那么乍暖还(huán)寒,还是乍暖还(xuán)寒?我个人认为,这里头解读为“忽然”会比较好,那这样的话,就适合读成“乍暖还(x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

(20)、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3、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原文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士,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7)、可是国家不幸,个人又岂能幸免。当金兵南下,“靖康之乱”,赵明诚赶赴江南赴任,就把文物南迁的重任全都托付给了那个不过是弱女子的李清照。所以是李清照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历史上、中国文物史上第一次文物南迁的重任。所以我在很多文化节目里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物南迁,很多人首先想起来是抗日战争时故宫的文物南迁,可是第一次,第一次的文物南迁,是一个弱女子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来青州“归来堂”﹝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d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mín)城(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里数万件文物的南迁。

(8)、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9)、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0)、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11)、当西风卷起帘幕,微卷的帘幕是不是也在拥抱着柔弱无计的西风呢?所以帘卷西风,西风卷帘,帘卷风,风卷帘凉意中自有一种不尽的缱绻。同样人与黄花相映,在这样的西风中,又过得几日便是满地黄花堆积啊!所以人与花、花与人的处境又有一种缠绵与缱绻。所以帘与风的互卷,人与花的比瘦,因为这两组意象的选取和搭配,产生了一种缱绻不尽的柔情,这才是销魂的最好注解。所以“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堪当销魂的词眼,故而国学大师夏承焘先生曾经说,“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一句乃前人未道之境”。所以是时间的积淀,是岁月的深情,是李清照那一颗深情婉转的心灵,缠绵悱恻的思念,造就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经典。

(12)、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流寓临安时所作,以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身世之悲!上阕写今日元夕情景,开篇便将元夕黄昏景色渲染地绚丽璀璨,但一句“人在何处”却点出词人的恍惚迷惘。随后的初春之景描写,也深含哀思!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1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思远——《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16)、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7)、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2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宋词300首李清照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很多通行本都作“晚来风急”。词学宗师唐圭璋先生就说:“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确实应该如此,宋人有喝“扶头卯酒”的习惯,也就是在卯时就开始饮酒,而李清照犹喜饮酒,这是她一生保持的一个习惯。所以“三杯两盏淡酒”应该是喝的“扶头卯酒”。“怎敌他、晓来风急”也刚好和前面的“乍暖还寒时候”相匹配。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6)、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7)、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8)、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9)、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10)、“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就是玉瓷枕的美称了,“纱橱”是碧纱帐,和前面这个烟雾缭绕的居室环境,其实体现了一个女子精致的闺房。可是,在这种精致而唯美的居住环境下,李清照却彻夜难眠。“半夜凉初透”,这个“透”字用得特别尖巧新奇。从白天的“愁永昼”到夜晚的寒意阵阵、彻夜难眠,一个思念丈夫、独守空闺、度日如年的少妇形象如在目前。

(11)、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12)、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13)、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14)、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15)、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16)、销金兽:香炉里香料逐渐燃尽。金兽,兽形的铜香炉,一作「香兽」。

(17)、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18)、“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行大雁从庭院里的天空飞过,更是让人伤心不已,因为它们都是旧日的相识啊。李清照从北方护送文物南迁,辗转流离数十年,自赵明诚死后算起二十七年,辗转流离数十年,可大雁每年南飞之后,还能北归,而李易安这只孤雁呢,“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19)、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20)、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5、宋词精选 唯美李清照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2)、唐诗宋词古诗词赏析,ID:tsscgsc365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诗词108篇大全集 致敬最美红颜

(6)、我研读诗词多年,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像易安词、纳兰词不可轻易触碰,但一旦触碰,便欲罢不能,轻易便沦陷其中,难以自拔。易安居士的这首《声声慢》是词中绝品,有人认为是李清照中年时期所作,有人则认为是晚年时期的作品,但毫无疑问,是南渡之后。我个人主张,如此精深蕴藉之作,应该像老杜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所以,《声声慢》这样无论从词律,还是音韵,还是意境都臻至绝境的作品,应该是李清照晚年时候的作品。所以,有时候我经常会想,大概就是在年轻的陆游娶了心爱的表妹唐婉的那个秋日下午,七十多岁的李清照流落江南,僻居浙东浙西的孀居的李清照,一个人在孤单的院中写下这样的《声声慢》。首先让我感慨的是,晚景凄凉的李清照用一首词去回望她漫长、丰富的人生,居然选择的是《声声慢》。

(7)、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8)、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10)、石玉——《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12)、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13)、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14)、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 。李清照《离情》

(15)、其实,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前面分析过,在赵明诚任莱州和淄州知州任上,对李清照有疏远,还纳了很多侍妾,李清照对此也确实心有怨言。可是我们说过,他们的婚姻有无子的悲痛,而且宋人纳妾也是常态,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夫妻的感情,反倒是我们在解释《夏日绝句》里曾经说,赵明诚的不负责任,临阵脱逃,让李清照产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其实这里的“分香卖履”,结合上下文,赵明诚没有“分香卖履”之意,也就是不只是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对其他的侍妾,也没有作出任何的安排。所以我个人觉得,李清照要说的是赵明诚到人生的终点,最后看重的并不是他身边的那些女子们,而是他毕生的金石研究的心血,而这些心血他无可交付,全部都托付给了人生的知己李清照。

(16)、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阕咏节令,写别愁;下阕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7)、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8)、李清照晚年过着孤独的孀居生活,她看到邻居家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非常聪颖,便想把一生的才学传授给她,可那个十岁的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事”,便拒绝了她。这个姓孙的小女孩根本不知道,她的这个白发苍苍的邻居婆婆,曾经拥有过何等美丽壮阔丰富的人生,更不知道她欲传她的才学与才情,可以成就华夏文明史上文学与艺术的永恒。

(19)、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2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2)、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3)、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4)、对于那些抢救出来南迁的文物,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极其重视。他们住在安徽贵池的时候,赵明诚要进京赴任。李清照送他到江边,赵明诚已然上船,李清照却突然有很不好的预感,对着船上的明诚大声喊道,如果局势紧急怎么办?赵明诚站在船头远远地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礼乐之器和我们毕生的心血必须要抱着、要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千万别忘了那些最珍贵的心血呀!——“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出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就是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嘱托。

(5)、所以“寻寻觅觅”,寻觅的是什么?又于何处寻觅呢?我想,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李清照,在晚年已经把那些最珍爱的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心血贴身收藏,大概每日醒来,眼前所及,心中所想,大概就是手边所剩的最后的金石字画。她唯有从这些金石字画上可以寻觅到她五十年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初恋,寻觅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出自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译文: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的新婚燕尔,寻觅到“赌书消得泼茶香”(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用的是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典故,“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译文: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寻觅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两情缱绻。可是寻觅的结果,却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讲解

(7)、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8)、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9)、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10)、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11)、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1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4)、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5)、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16)、我个人揣摩这首词,觉得有两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上下片之间的时间问题,二是,最后的那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里的一个小的细节。我们来通看一下这首词,从训诂的角度上来看,字面意义其实不难解答。

(17)、下阕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纔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和靖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18)、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19)、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20)、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1)、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2)、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3)、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6)、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像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7)、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8)、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9)、“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镟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10)、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1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著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12)、我们前面说过,赵明诚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才能远不及李清照,但他却是有宋一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而金石学也就是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前身。在赵明诚的影响下,李清照同样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金石学家。洪迈就曾经评论说:“赵明诚娶妻易安居士,平生与之同志。”我们现代汉语里经常称“同志”,在古代汉语里能曰“同志”,能说志同道合,它体现的是一种令人崇敬的、巨大的、共同的价值追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探求与整理,李、赵二人在山东青州老家积攒了大量的金石文物与字画,而且赵明诚作《金石录》两千卷,对这些文物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科学的整理。

(13)、这首词,思路开宕,想像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14)、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15)、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7)、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18)、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醉花阴: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20)、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1)、两个人感情很深,正因为彼此志同道合,所以才会欲在才学上一较高下。赵明诚就吩咐书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头,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了五十首词,要和自己这个有才的老婆一比高下。写完之后呢,赵明诚还是比较自鸣得意的,但是想想不放心。其实赵明诚擅长的是金石、考古、还有诗作,他其实并不擅长词作。但是他又想和老婆大人较量一下,所以就一口气写了五十首啊,因为不放心,没敢先寄回去,先请了自己的好朋友陆德夫来欣赏一下,他又誊写了一下。当然,誊写的时候,到最后,赵明诚心中一动,又把自己老婆大人这首《醉花阴》也誊抄了一遍,杂在自己的五十首词作里头,拿给陆德夫看。陆德夫也很紧张,这个好朋友赵明诚从来不写词的,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么发奋创作,那我得好好地赏读一下。赏读再终于抬头要说话了,赵明诚这时候激动万分啊,两眼放光,看着好朋友陆德夫,这就是等点赞,等好评啊!果然,陆德夫也不吝溢美之词,也两眼放光地看着赵明诚说,有三句绝佳。赵明诚一听就激动了,哦,哪三句?陆德夫眼睛一眯,很陶醉地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一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啊,从此再不敢在词作上跟老婆大人一较高下了。

(2)、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4)、接下来词人回到眼前之景,眼前山长水远,秋雨萧瑟,住在驿馆中的词人心中自是无限凄凉。前句中众姐妹在一起虽伤感,但就算边唱边哭,也算得上是热闹,而后句中的寂寞孤冷,正是大开后的大合。

(5)、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6)、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7)、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8)、「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9)、据说李赵二人收集的金石文物多达十几屋,李清照第一次把精品整理出来,第一次南渡要装的文物就装满了十五大车。但这远远还不到一半,她其实还有准备第二次文物的南运,可是才离开青州没多久,青州就陷于战火,剩下的文物则毁于一旦。

(10)、接下来的二十七年,清照带着这些沉重的金石文物和赵明诚临终前沉重的嘱托,南逃北躲、流离失所。文物字画被人抢、被人偷、被人骗,甚至被张汝舟骗婚。同样是为了保护最后的心血和文物,李清照毅然告夫,与张汝舟双双身陷大狱之中。(原来张汝舟早前科举考试作弊过关,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李清照只有将他告倒治罪,才能脱离这婚姻的苦海,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和丈夫官司,无论对错,都要坐两年牢,李清照宁愿坐两年牢,也是不会和这等人为伴的,结果是揭发了张汝舟,自己也坐牢,因李清照名声,再加上朝中友人的帮助,李坐了九天牢便释放了。)到了晚年,那些无数的珍贵的文物字画,李清照自己说:“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就是说,我身如飘蓬的易安居士,身边除了那些残零不成册卷的寥寥的几件书画精品,还有赵明诚毕生心血编就的《金石录》,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对这些东西,首如飞蓬﹝“首如飞蓬”出自《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译文:“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我不梳头,发乱如草。不是没有胭脂和香水,丈夫不在我为谁打扮为谁梳妆。”诗句赋中带比,写女子思夫之苦,“首如飞蓬”可谓神来之笔,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空房寂寞,不事梳洗的无情无绪的样子。而后边语锋一转,两个反问“岂无膏沭,谁适为容?”表达了女子对丈夫专注而深挚的爱。从这两句诗中引伸而出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句,便成为知恩必报,两情专注的形象写照,而为后世广泛引用。﹞的李清照却犹然爱惜,如护头目。李清照自己感慨说:“何愚也邪!”就是自问,清照啊清照,你这样是多么傻呀!你有…你有二十七年的辗转流离…流离失所,受尽…受尽世人的欺凌、侮辱、嘲笑以及命运的不堪,只为护住这最后的几张文物、书册、字画,你该是…该是多么傻呀!